关注我,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
当上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刚刚开始尝试“品牌管家”模式时,浙江慈溪起家的公牛创始人阮立平便已开始用实际行动印证品牌对一个生产制造企业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凭借一款“用不坏的插座”,公牛一举改变了人们对插座产品的旧有认识。
而在消费者质量意识不断增长,制造企业纷纷转型升级的当下,面对新的发展节点,公牛早已开始寻求产品、技术的改进与提升,以匠心精神和科技创新不断推动品牌的发展。
公牛坚持“专业专注”的做事态度,持之以恒地关注产品质量,用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产品进步,这种“匠心精神”与科技的结合正和高瓴创始人张磊倡导的用科技为传统企业赋能的理念不谋而合,而这也是高瓴与公牛能够牵手走到一起的基础。
在消费者选择过剩的今天,那些能够与时俱进,结合科技、注重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终会脱颖而出,赢得市场。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才是公司最好的代言人。
小编|璞羽
隶属|我爱学习俱乐部编辑部
有电的地方,就有插座;有插座的地方,就有公牛。
20世纪90年代,阮立平、阮学平两兄弟成立公牛集团,以“制造用不坏的插座”的战略定位,在排插竞争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以近60%的市占率车位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
时至今日,公牛集团已覆盖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新能源三大业务,总市值逼近千亿。
根据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3胡润中国500强榜单,公牛集团以880亿元估值排名胡润总榜单第115名,位居家居建材行业榜首。
三十年间,市场形势风云变幻,企业如何行稳致远?
-1-
小插座的大天地
在插座领域,公牛是当之无愧的领导品牌。
2001年,公牛就以超过20%的市场占有率夺取了插座市场全国第一的桂冠,此后,公牛销售规模和份额持续增长。
而据2007年度中国IT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公牛以65.89%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它品牌。”2020年,公牛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时,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70%中国家庭的程度。
公牛集团董事长阮立平阮总曾用一句话概括公司的发展思路:
“首先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自己画一个圈,把自己圈在这个地方。等在圈子里做成了老大,再向外拓展一个更大的圈。”
现在,公牛凭借超过7成的市场占有率,已然是“圈里的领袖”。但是,公牛始终秉持创业创新精神,不断洞察和抓住新的发展机会,与君智携手,一起掀开了既有天花板。
公牛在插座市场市占已超7成,根据一般经验的静态测算,该行业几乎见顶,龙头可以基于存量稳定发展,但是很难在该业务突飞猛进,增量空间较小。
君智在研究公牛业务时,则更多从经营机会、增长潜能、顾客价值、消费洞察等综合战略发展视角来看该细分赛道的空间,答案有时就天差地别。
实际上,公牛推出的普通蓝白插座因其安全可靠、经久耐用,成为经典产品。一直以来“公牛=蓝白插座”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也会成为公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因为企业卖得好,顾客用不坏,多年来公牛插座几乎没有大的显性可感知变化。很多顾客对公牛的认知还停留在蓝白插阶段,甚至可以说这种认知对比多年前的认知并没有太大变化。
这同时也意味着,在顾客认知中,插座这个品类近年来没有什么太大创新与改变。
但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顾客需求已经悄然变化。
10-20年前顾客对插座的需求是能用、耐用、可以解决插电需求,以功能为主;但近年来,90后乃至更年轻的Z世代逐步成为主流消费人群,他们对插座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功能,而是既要实用方便,又要时尚美观,既要实用主义,又要颜值主义。
与此同时,插座使用场景也不再局限于客厅、卧室等单一场景,厨房、书房、餐边柜等场景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作为领导者的公牛,有责任主动洞察时下顾客的这种需求变化,开发出既实用又美观,并适合多个应用场景的战略级插座新品,持续巩固主导地位,引领品类向上,做大品类规模。
正如德鲁克所言,企业的成果在外部。
市场空间在哪里,不能被品类规模的现实所限制,应该基于顾客价值,引领顾客需求,解决顾客痛点,从顾客端、真实的消费场景端等拓展消费。那里是业务成长的新大陆、新根据地。
这也是公牛能够超越既有天花板的机会所在。
-2-
转战新能源背后动因
当下火热的新能源赛道,成为了各界竞相争夺的“香馍馍”。
公牛做新能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彼时其以充电桩、充电枪为撬点开始布局。
2021年6月,公牛线上试销新能源充电枪,7月正式上线;2022年,公牛开始组建新能源线下渠道,并与国网车网以及吉利(00175.HK)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23年公牛推出液冷一体柜,宣告布局工商业储能。
同年其位于宁波慈溪观海卫工业园区800KW_1720KWh工商业储能样板站启动。由此,公牛的新能源业务雏形逐渐显露,并斩获不俗业绩。
据天眼查及财报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公牛实现营收140.81亿元、156.95亿元,归母净利润31.89亿元、38.70亿元;其中新能源业务实现营收1.53亿元、3.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8.62%、148.64%。
由此不难推算出,公牛布局新能源首年即2021年,实现该业务营收约为0.22亿元。
那么,公牛为何会选择2021年作为入局新能源赛道的时点?源媒汇梳理发现,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公牛遭遇垄断处罚,主营业务增速放缓。
2021年9月27日,公牛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构成交易相对人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行为,被处罚2.9亿元。也正是这次处罚,让公牛主营业务的疲态开始显露。
财报显示,2019年公牛主营产品墙壁开关插座及LED照明产品分别实现营收32.09亿元、9.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2%、35.06%。
2021年,公牛虽不再单独公布上述两项业务的营收情况,但从增幅比例仍可窥得一二。
财报显示,2021年公牛墙壁开关插座及LED照明产品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9.55%、38.53%,据此推算,该两项产品实现营收分别约为38.24亿元、10.67亿元。相较2019年,彼时公牛该两项主营业务的增幅并不明显。
加上2021年多家房企相继暴雷,精装修市场需求急速下滑,插座类产品增长乏力。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年精装修市场开关插座配套项目2001个,同比下降42.6%;配套规模为145.14万套,同比下降49.2%。
虽然公牛主营业务增速放缓,但与电气相关的新能源板块却迎来高爆红利期。这就是公牛进军新能源领域的第二个原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迅猛。
据中汽协统计分析,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连续7年销量全球第一,其市场发展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发展阶段。
从产销量上来看,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也直接带动充电基础设施需求激增。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达93.6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34.0万台,同比上涨89.9%;随车配建充电桩激增,增量达59.7万台,同比上升323.9%。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同比增加70.1%。当年充电总电量达111.5亿kWh,同比增加58.0%。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一边是主营业务陷入增长瓶颈,另一边是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新能源市场,两大因素叠加,最终促成公牛投身新能源赛道。新能源与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一起,组成公牛的三大战略业务板块。
-3-
能否延续插座届神话?
作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充电桩拥有上千亿元的市场体量。但实际上,早期充电桩行业盲目扩张、疯狂内卷导致不少企业亏损,甚至许多早期进入的企业已经销声匿迹。
2014年,国家允许资本进入充电桩,一大波人冲进这个新领域“捞钱”,盲目从众、无序扩张的“充电桩”,便在某些菜地孤苦伶仃地伫立着。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富电绿能、容一电动、聚电科技等宣布破产,充电网2019年初停止运营。
充电桩公司为了抢国家补贴到处“开荒”,虽然扩大了自己的领地,但“郊区”的周转率平均只有3%-5%,一根充电桩每天平均工作不到一个小时,收入只有几块钱。这点钱维护成本都不够。
前期投入高、资金回报周期长,再加上盈利模式单一、盈利困难,种种迹象表明,充电桩行业并不像外界以为的那样赚钱。有业内人士戏称:“还没享受到风口的红利,就遇到红海了”。因此公牛集团要做充电桩业务实属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即使新能源汽车已经推出多年,但在大部分车主眼里还是远远比不上燃油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续航问题,有车主表示:“油车2~3分钟加满就可以随便跑,新能源汽车还要到处找充电桩不说,找到了也要花很长时间充电。”
车主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即使是发展多年,充电桩的基础设施也并不完善。布局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例如当前高速公路沿线公共充电设施建设使用具有显著的潮汐现象,国庆假期个别服务区充电站的时间利用率高达63.8%。
“目前城市内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10%,高速公路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更低,可能都不到1%。”
这样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充电桩巨头们的身上,据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财报,2022年特来电充电桩保有量36.3万台,反超星星充电成为公共桩市占率最高的品牌,但2022上半年特来电净利润亏损1.11亿元。
这自然是因为如特来电等第三方运营商们的电桩数量虽不少,但在分布上却不大合理,不少位于人烟稀少或不大可能去充电的地方,可利用率低,自然也难以盈利。而公牛的加入又能否改变行业趋势?
近年来,公牛集团已经依托自身强大的渠道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抢占新能源车自用充电桩、新能源车交流充电桩、新能源车挂式充电桩三大细分市场的份额。
和一些企业炒作锂资源、布局电池、下场造车不同,公牛的跨界之举,依旧极其务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枪本质上就是电连接业务,与公牛集团的资源能力高度匹配。同时公牛集团近几年来同时与B端和C端市场展开深度合作,早已深入市场。
当然充电桩的建设也需要大力度投放,会影响财务报表。在3月21日,公牛工商信息变更后,公牛集团股价连续两日下跌,也就意味着资本市场并不看好公牛这一举动。
数据显示,我国现存36.64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近十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速持续呈正增长态势。大浪淘沙过后,公牛依然选择加大入局力度,无疑是一个很大胆的决策。
在行业内现有充电桩巨头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企业面前,公牛还是“蹒跚”初学者。公牛的新能源充电桩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图片来自网络 所有权归原作者(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