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如果想让孩子戒掉网瘾,就帮他找到电子游戏外的圈子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现代家长 时间:2024-09-26 12:17:55

我儿子上小学,学习有点跟不上,上课爱走神儿、做小动作,同时沉迷电子游戏。他天资一般,我没有大的期望,就希望他身心健康。

但我不明白他上课为啥就不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为啥要为一个虚拟的游戏道具花掉那么多时间?

监狱题材的影视剧里,犯错的人常常被关“小黑屋”。以前我不理解,不打不骂、单独关在一个屋子里就是惩罚?后来学了心理学,了解感觉剥夺实验后,我才明白,这种环境对人的精神折磨是巨大的。

“感觉剥夺实验”是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主导的,旨在探讨个体长时间处于无感觉刺激环境中会产生哪些反应。说白了,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全部去掉,不接触任何刺激,看人在这种状态下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实验给心理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却也引发很大争议,后来被禁止再做。因为所有被测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知觉扭曲、认知下降、记忆力下降,以及焦虑、躁狂、抑郁等问题。

其实,学习跟不上的小学生上课和这有点类似:双手只能背在身后或放在桌上,触觉被屏蔽;眼睛只能盯着老师,不允许看其他地方,视觉被屏蔽;耳朵只能听老师讲课,倘若老师说的内容他听不懂,那就跟听窗外的下雨声一样,是无意义的白噪声,听觉被屏蔽。

这种状态等同于弱化版的感觉剥夺。此时,手上有点小动作,眼神忍不住往别处瞟,都是本能反应。老师、家长对此应该给予包容。

说完走神儿这事,再说游戏。

不玩游戏的人看沉迷游戏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了一个游戏道具,没日没夜地刷,有意思吗?

游戏道具是虚拟的,本来没什么吸引力,它之所以在游戏玩家的眼里那么重要,源自社群氛围。

比如《魔兽世界》游戏里有一个名为“石楠之环”的饰品,这东西对非游戏玩家毫无吸引力,但只要你在这个游戏里玩了一阵子,看到玩家反复刷这个道具,且刷到后会得到周围人的一致吹捧,那这个道具就被施了魔法,你也想得到它,并乐此不疲地去刷。

这就好比名表、名包。它们的吸引力不来自物件本身,而来自社会的评价体系。人们追求它们,不是喜欢这个物件,而是喜欢附加在这个物件上的社会认同感。

知道了沉迷的原因,成瘾戒断的措施也就有了,就是换个圈子。

玩游戏的人都知道,如果某个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少,一起玩的朋友相继离开,自己也会突然没了兴致。道具还是那些道具,甚至获取变得更容易,但自己就是不想要了。

所以,想要孩子离开某个游戏,就要让他换个圈子。

怎么换?不跟身边的小伙伴玩了,还是强行把游戏好友删了?都不是,而是给他提供一个更积极健康、更有吸引力的圈子。

美国军人在越战期间,很多人因伤痛注射吗啡或者因战争压力而染上毒瘾。回国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成功戒掉毒瘾,一些人不仅没戒掉毒瘾,还染上了酒瘾、赌瘾。

后来的调查显示: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人,毒瘾戒得快而彻底;生活落魄、没有社会支持的人则很难戒掉毒瘾,即便他非常有意志力。

解决孩子的游戏成瘾问题也是如此。家长不要打骂、嫌弃孩子,而要拿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带他去野营、踢球、阅读等,多方寻找、培养其兴趣爱好,帮他找到游戏外的圈子,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这样,孩子就不会顶着老师的不满、父母的啰唆非打电子游戏不可了。

END

作者:壮青青

编辑:张 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