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跨越进化 产业向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南方Plus客户端 时间:2024-09-28 07:02:00

“5、4、3、2、1,点火!”9月24日上午,随着点火指令发出,矗立在山东海阳海域发射船上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尾焰喷薄而出,将天仪41星、星时代-15卫星等八颗卫星送入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回望来时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经济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人均GDP达89358元。

巨变背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发力,各大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仿到创新、从合资到自主,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加速构筑新质生产力,激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

破局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可谓是“一穷二白”。迫于当时的形势,中国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在这样的“时代之问”下,中国汽车工业蹒跚起步。

1953年7月,当长春西南郊的荒野上夯下第一根基桩时,中国人“造自己的汽车”的愿望从梦想照进现实,新中国汽车工业由此展开。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为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画上句号;1958年5月12日,第一辆国产轿车东风金龙驶出试制车间,开启自主造轿车的历程……一路走来,一个个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不断诞生。

与汽车相似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家电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1956年的第一台国产冰箱、1958年的第一台国产电视机、1962年的第一台国产洗衣机,这些里程碑式的成就见证了中国家电行业的艰辛起步。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度,电灯和电话成为无数家庭的憧憬。当时的通信方式,基本上是靠人工转接,几个大城市有少部分自动电话,长途通信以电报为主,水平非常低。1949年,我国电话普及率仅0.05部/百人,而到1979年,我国电话普及率仍然很低,也依然只有0.41部/百人。

1949年到1978年期间,也是新中国实现“站起来”的三十年。这段时间,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中国逐渐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

追赶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1979到2008年,中国人民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富起来”,财经作家吴晓波将这段时间称之为“激荡30年”,他认为,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 中国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在深圳蛇口炸山填海的第一声“开山炮”中,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跨国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外资的引入带来了新的服务产品、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并发挥了“鲶鱼效应”。

为提高汽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开始与大众、丰田等外企建立合资公司,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木。

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桑塔纳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款合资轿车。此后,宝马、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几乎所有国际汽车巨头都陆续在中国建有合资公司。

但阵痛也随之而来,2000年前后,国内轿车基本被合资垄断。面对外资品牌的涌入,技术、品牌等都不占优势的本土自主品牌一度陷入危机,中国在关键技术自主开发以及自主品牌创建能力等方面仍然较为薄弱。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让中国本土品牌认识到,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破浪前行。2006年3月,奇瑞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发动机,向美国出口500台,实现中国自主发动机品牌出口“零的突破”。4年后,吉利上演“蛇吞象”式并购沃尔沃。

家电行业也成为不少外商投资的首选。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下,松下、博世西门子、三星、LG、惠而浦等家电跨国品牌纷纷来到中国投资。

中国的家电产业也悄然成长。1979年,街道小厂负责人何享健从海外回乡亲友带回的小家电中嗅到商机,派人买回100套零件,研究组装生产金属电风扇。1984年,潘宁带领100余名工人在简易工棚里,用手工锤敲出两台容声冰箱。

到上世纪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成为家里的“新三大件”。这段时间,中国家电主管部门及企业最终确定“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行业发展策略,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资建立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生产厂。

全球化加速,“与狼共舞”,中国家电、纺织服装、消费电子等行业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承接了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接力棒。以家电为例,这段时间,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家电产业链,实现压缩机、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和研发国产化,建立了包括生产、经营、科研、标准、检测、信息与人才培养等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

一个个从小到大的突破,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中国制造”由此驰名世界。数据显示,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领跑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面向新中国第三个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逐步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发展阶段。

历经多年风雨和拼搏,曾经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家电、汽车、通信等行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并从坐稳世界第一到逐步走向“无人区”。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达到1350万辆,超越美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赢得了“汽车大国”的地位。

同一年,为了避开了欧美的技术壁垒“汽车发动机”,一个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举动,却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随着“十城千辆工程”的启动,中国汽车产业正式踏上新能源转型之路。

中国汽车品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紧抓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机遇,迅速推动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品牌高端化实现突破。

同时,伴随着消费升级,中国自主品牌加大技术投入,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及品牌价值,在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方面,中国品牌向上成绩斐然,市场占有率已稳定在50%以上,头部车企的市场地位与盈利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中国品牌直面全球竞争,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夺得全球第一。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双双突破3000万辆,出口量达到491万辆,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当前,汽车产业下半场竞争的大幕已经拉开,新能源、智能网联赛道正在成为争夺焦点。在产业发展新的浪潮之下,各地车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新技术攻关,构建核心竞争优势,以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紧随新能源计划推出之际,从2010年开始,中国家电品牌也逐渐崭露头角,并以惊人的速度替代了日本等跨国企业,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的领军者。此后,相当多跨国品牌在中国家电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或销声匿迹、或主动退出、或还在苦苦挣扎中。

与众多外资企业相比,中国家电的整体质量水平、技术创新再造能力均不相上下,尤其是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中国品牌紧盯用户的需求,聚焦用户的生活圈构建营销服务链路,实现商业模式的可持续。

如闹钟、手表、相机、游戏机、导航仪、摄像机、录音笔、电子词典等,这些都曾经是日本电子产业的优势领域,但现在,智能产品功能不断丰富,性能不断提升,取代了不少跨国产品。

中国家电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在全球“圈粉”。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国产电扇、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液晶电视等家电累计出口4091.9亿元,同比增长18.1%。从电视、空调等大家电,到个人护理智能“小神器”,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信息通信领域也同样走出了一条从追赶到引领的道路。我国移动通信实现了从2G跟随、5G率先商用到6G技术引领的跨越:从1G时代的语音通话过渡到2G时代的短信文本,再到3G时代图片音乐等功能的使用,逐步发展到4G时代的视频娱乐,历经几十载的沧桑巨变。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全面进入5G时代,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起点。

如今,在掌握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后,中国通信技术又开始向前沿的“无人区”进发。畅想未来,伴随着手机直连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变革,卫星通信正在被加速普及到智能手机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院士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已发射500余颗卫星。尽管美国推出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比中国更早,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能力超越GPS系统,因为前者可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如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过去渔民在使用GPS出海时,人员出现紧急状况无法与外界联系,但通过短报文通信,可及时告知外界实况。

此外,通过卫星服务,可知庄稼长势如何,哪里缺水或出现洪涝,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外定位,已经可以定位到毫米级,正不断从室外走到室内,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走向海洋。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中国通信技术持续领先。

当前,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而形成的大数据技术体系为生产力的跃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成为可能,持续推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75年沧海桑田,中国产业经历了羽化成蝶的非凡历程,它们坚持自主创新,补短板、锻长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积极打造自主品牌和全球化布局,实现全球品牌强国的目标。

撰稿:南方+记者 郜小平 许蕾 周中雨 柴亚娟

策划:陈韩晖 赵兵辉

统筹:郭小戈 程鹏

郜小平;许蕾;周中雨;柴亚娟

南方产业智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