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团队出现矛盾咋办?学习一下俞敏洪,直接让出控制权:你行你上啊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瑄北说娱乐 时间:2024-07-28 08:09:14

2013年一部《中国合伙人》火遍大江南北,成东青那执着不服输的性格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身为农民子弟不甘接受命运,连续两次高考落榜都不能磨灭成东青考上大学的愿望,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中拿到燕大的录取通知书。在学校里成东青认识了梦晓骏和王阳这两个铁哥们,也成为他日后创业的好帮手。

而电影中成东青的原型就是教育培训企业新东方的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

现实中的俞敏洪和电影中的成东青有着近乎相同的人生轨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过两次高考落榜,终于在第三次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同样得过肺结核、同样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样在校外开过辅导班并因此受到校方的处罚……

俞敏洪曾公开坦诚过,对于《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新东方和他个人都是没有投资的,但电影中的人物、剧情却都是以当时的新东方三巨头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为原型的。

不知大家对电影中的这一情节有没有印象,在三人合力创办的新梦想发展势头迅猛的时候,内部却出现了不小的纷争,致使当初的合伙兄弟差点分道扬镳。

“如果我的脾气刚强一点的话,完全可以这么说,新东方是老子自己一个人做出来的,你们在新东方前面干的那么几年,你们该拿的钱每分钱都拿走了,现在既然我们合不到一起,你们就离开新东方就完了,你们干你们的,我继续干新东方。我只要把这句话说出去,新东方团队当天就散了,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新东方也就做不到一个真正的上市公司了。”

俞敏洪在1993年正式下海创立新东方的时候,公司的内部成员大多是他的亲属,这也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公司采取的经营模式,不需要时间监控、也不需要财务监控,因为都是一家人,不必说两家话。

可新东方在这种“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下发展了两年之后,弊端逐渐开始暴露。

论知识,俞敏洪的储备是足够的,但新东方是一家英语培训机构,俞敏洪所学的知识太杂,能够真正被用到的很少很少。而且在公司任职的员工亲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企业的管理经验不足,很难维持新东方的后续发展。

所以在1995年,俞敏洪拉来了徐小平和王强,三人组成了创业合伙人,在全局、英语水平、西方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互补。合伙初期,他们的想法很单纯,既然是合伙人,那么利益的分配必须要做到公平,徐、王二人占33%的股权,俞敏洪占34%。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来到了新世纪初,新东方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挂牌成立。

这原本是好事,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新东方内部因为此次大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发展壮大之后,新东方实行合伙股份制,初期划定了11位原始股东。但大家要清楚,俞敏洪刚刚创立新东方的时候把所有的钱都投进了公司,现如今公司盈利了,那些股东们自然要求分配利润,这对于俞敏洪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他提出让股东们把股份还给公司。股东们听到这个消息不乐意了,纷纷要求俞敏洪出资收购自己手中的股份,后来这个提议又不了了之。

当时公司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不希望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公司垮台,便决定让出自己的股份。

“既然大家对我这么不看好,矛盾如此突出,这样好了,我一分钱也不要,让出自己持有的45%的股份,然后离开新东方,你们去分这45%的股份,分完了你们继续做新东方,但是不要让新东方散架,行不行?”

最终矛盾解决了,但俞敏洪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让出了公司董事长的位置,只做一个纯粹的股东,公司轮流作主,于是王强做了董事长、徐小平做了副董事长。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在大家轮番作主的时期,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当年俞敏洪艰难的境地,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阶段的新东方要想走向世界,必须由其创始人俞敏洪作主。

所以在2003年,新东方教育集团成立的时候,在董事长和总裁一栏赫然写着“俞敏洪”三个大字。

现在想想,老俞真的不容易。

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俞敏洪,你会让出董事长的职务吗?还是说就地宣布团队解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