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资讯 » 正文

李开复:AI时代,哪些职业容易被淘汰?哪些更有竞争力?

IP属地 北京 编辑:唐云泽 jowa 时间:2025-01-03 14:19:15

AI是知识工作者的挖掘机,大幅提升教学与科研生产力。

————————————————

AI时代,机器可以处理大量的知识,人类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呢?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正像在织布机刚诞生时,纺织工人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汽车时代,马车夫会有这样的困惑;在电灯刚刚开始时,蜡烛和火柴生产商会有这样的困惑;在互联网刚开始时,报纸等媒体会想这个问题。

在历史中,大量的工作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机器所取代。体力劳动,是“低薪”、“没有发展前途”的代名词。

进入AI时代,机器会处理知识了、会写文档了、甚至会解题了,必然会影响大量的知识岗位。

哪些岗位受AI影响最大呢?

麦肯锡曾发布了一份报告,提出“受生成式AI影响最大的前十大职业”:

按照上图看起来,恐怕一半以上的知识型岗位会受到AI的冲击。

尤其重要的是:以上预测已经是将近2年前的事情。随着AI的能力越来越强、智能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职业清单还会不断地拉长。

最近王珏老师看到 李开复在 AI未来一书中,给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有启发,特推荐给大家。

李开复用一个二维坐标来表示:

纵坐标是该种 职业的“社交属性”——弱社交的职业显然容易被淘汰,这和OpenAI CEO SamAutman的说法几乎一模一样:

横坐标的划分方法中, “ 优化型”代表的是可以用AI进行优化的职业(黄仁勋称为“AI自动化”), “创意或决策型”则对应了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以及“灰度思维“。

换句来说,在一切有确定性结果的场合,人类在与AI的竞争中,迟早都会败下阵来。无独有偶, 美国奥数队功勋教练罗博深也有过类似的表述:

罗博深的这句话,可不仅仅只存在于理论上!

2024年,全世界各大IT公司纷纷裁员,比例大约为15~25%不等,其原因就是AI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现在,在AI的辅助之下,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学生如果不刷题呢,考不上好大学;可是即便考上好大学,如果还是延续“刷题”的惯性(现在的大学生就是如此),毕业即失业也是眼面前的事——最终,“优等生”们不约而同的涌向“编制”这一条路了,毕竟这是凭成绩就可以解决的!

根据上图,李开复开出的“药方”,仍然延用了上述二维坐标系:

这张“药方”比以往看到的确实更高明,王珏老师试着解读如下:

1、第三象限:优化型+弱社交,尽量回避

这是AI完全可以胜任的,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从事这样的工作,比如: 客户代表、个人信用评估师、电话销售、税务助理、核保人、放射科医生、简单翻译。

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所说:如果AI能比人类效率高1000倍,人类哪里来的机会呢?

因此,这类工作是我们将来尽量规避的!

2、第二象限:强社交+优化型, “人情味”是重点

这类职业,AI可以高效地完成”事“、但过程又离不开和人打 交道,比如:老师、全科医生、导游、理财顾问、婚礼策划师等。

此类职业必须要在充分发挥AI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出自己的“人情味”,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交流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典型的比如 董宇辉,下单、卖货、发货这些都可以“自动化”,而董宇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自己的表达,给大家带来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启发,吸引一大批喜爱他、甚至宠爱他的粉丝。

老师这个职业也是如此——如果你认为你的工作是“讲课”,那就很容易被AI取代,毕竟这个世界上比你讲课好的老师有的是,而且唾手可得。反之,如果你认为你的工作是跟学生贴心交流、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指引专业成长的方向,那么你的工作就是不可被取代的!

3、第一象限:强社交+创意或决策型, 最优选择

这是AI完全无法胜任、然而人类非常擅长的领域——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比如 礼宾员、社工、市场公关人员),或者不确定性非常强的(如 创业者、CEO、并购专家等)。

显然,将来的孩子最好能从事具有这种属性的行业,离AI最远。

——当然,根据李开复的图,这里也需要用“人+AI”的方式来开展,然而人完全是主角、而且是唯一的主角,AI只能起到完完全全的辅助作用。

4、第四象限:弱社交+创意或决策型,发挥 创意是重点

这类岗位包括: 专栏作家、医学研究员、科学家、艺术家、美术设计师、财务分析师等。

其实,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岗位,核心都只有一个 :什么东西是AI做不到的,人类就应该重点研究、发挥自己在此方面的特长。

创新、创造、创意,不确定性中把握未知的未来(这又涉及到决策),这是AI不可能做到的,只有人类才能承担这样的重任和职责。

——当然,在此类岗位中,也需要AI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AI往往也能给出质量较高的建议。但既然事情是不确定的,就需要“人”来权衡、判断、决策、执行并承担后果。

说来说去,说去说来,200多年 工业革命使我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只要机器能胜任的,人类是没有机会的——因为机器比你更快、更准、更便宜。

人类唯一的机会,就是找到机器做不到的事情、发挥人类的长处、做机器的操控者,和机器共同发挥作用,提高总体劳动生产效率!

AI时代对我们的教育、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您对此有什么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