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人工智能领域的“黑马”DeepSeek成为关注焦点,不仅在全球科技界引发震动,同样也在席卷汽车圈。短短两三天内就有吉利、东风、岚图、宝骏等多家车企宣布接入其大模型,这场由AI驱动的变革,将如何重塑驾乘体验与行业格局?
传统车机常因语音唤醒延迟或指令识别偏差影响体验。而DeepSeek-R通过模型蒸馏技术,将语音响应速度从秒级压缩至毫秒级,并构建覆盖日常或特殊场景下的指令库。
另外,传统的智能座舱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用户指令。而我们认为真正的智能座舱应该是像科幻电影里的一样,不仅能说会道,还能能够主动预判驾乘需求。比如,车内环境的自适应调节,系统可基于生理状态监测自动调节空调,无需手动操作;结合实时路况、驾驶习惯与车辆性能,AI主动推荐最优驾驶模式或路线规划,如越野场景下的车身姿态分析与驾驶建议等。
所以,对于车企来说,尽管当前蹭到了DeepSeek的热度,但能否利用好DeepSeek在推理能力和多模态交互技术上的优势,实现精准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甚至预判潜在需求将成为关键。
虽然当前AI应用主要集中在座舱,但DeepSeek的强化学习框架也为高阶智驾提供了新路径。其推理模型可蒸馏至车端,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对突发情况的决策速度与本地化处理能力,同时满足数据隐私合规需求。
而车企之所以热衷于与DeepSeek深度融合,除了探寻新技术之外,“低成本高效能”也是DeepSeek的核心优势之一。其训练成本仅为OpenAI GPT-4o的5.5%,API定价更是低至后者的1/27。这打破了传统大模型动辄数亿美元的算力军备竞赛,让中小车企能以更低门槛接入顶尖AI技术,实现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快速迭代。
DeepSeek证明,通过模型架构创新与数据蒸馏,有限算力亦可实现高性能输出。理想汽车曾透露,其年租算力成本高达10亿元,而DeepSeek的“算法效率革命”可能大幅压缩此类开支,推动行业竞争焦点从芯片算力转向算法优化能力。
DeepSeek的爆发仅是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序章。随着AI与车辆硬件的深度耦合,汽车将从交通工具演变为“智能移动终端”——既能主动规划行程、调节环境,也能成为创作、娱乐、社交的“第三空间”。与此同时,行业竞争将超越单一功能比拼,转向全场景生态构建。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部分车企仅通过API调用实现“伪智能化”,缺乏与硬件的深度适配;自动驾驶的伦理与法规框架尚未完善。但可以预见,DeepSeek引发的“鲶鱼效应”,将加速AI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推动全球出行生态迈向新纪元。
当然,每个车企引入DeepSeek的出发点可能不同。比如,头部车企希望通过与DeepSeek深度融合继续巩固技术壁垒,而销量承压的腰尾部车企则将DeepSeek视为“改命稻草”,试图通过快速接入抢占流量与用户心智。所以在智能化下半场,能否将AI优势转化为产品力,将成为车企分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