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财经】近期关于如何平衡好基金经理的路演与投研工作的讨论日益增多。这可能是由于疫情期间线上路演得到了广泛普及,提高了路演效率和便捷性,但同时也导致相关路演的数量大幅增加。在半年时间里,一名年轻的基金经理可能要进行超过百场的渠道客户路演,全年也能超过300场。然而,这也增加了基金经理在工作中的分心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从几个方面来看是必要的。
首先,大量、频繁的路演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公募基金对规模的渴望。尽管人们常说规模是基金经理的敌人,但在整个行业普遍追求规模为王的观念下,以及盈利模式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路演让市场关注自己、获得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销售机构的认可,可能已经成为某些年轻基金经理的首要任务。
其次,高强度的路演是否都是有效的?这个问题很难以直接回答。有人形容现在基金路演已经等同于营销,内容框架高度相似:国家宏观、政策支持、行业前景要么高度景气要么未来可期,加上一堆数据来佐证,然后推销或宣传旗下产品,强调历史收益率,争相进行商业互吹最后结束。
对于许多基金经理而言,同一时期的路演往往会重复使用相同的幻灯片,有时候甚至有些听众可能在前几天刚刚听过同样的观点,但基金经理仍需重复表达。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知名度的基金经理来说,进退两难:继续讲下去,效果可能有限;但不讲的话,就失去了在客户面前发声的机会,即使只是“刷个脸”,也必须坚持下去。
第三,如果基金经理都去路演了,谁来管理产品呢?这不是说基金经理不应该路演,而是当路演占据基金经理大部分工作时间时,会不会影响其本职的投研工作?应该如何在这些工作中实现平衡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前提:作为普惠金融的公募基金,其使命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老百姓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保值增值的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基金的“舵手”,基金经理应该在其所扮演的角色中深思熟虑,首要任务当然是做好投研工作,创造长期价值,而不应该将重点颠倒。
在不影响基金经理正常工作节奏的情况下,适度参与路演,提高自身曝光度,让市场和投资者更多地了解自己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市场行情快速变化的时候,或者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框架发生调整时,通过路演等形式与投资者进行沟通和说明,也是与投资者互动的一种形式。最近,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一些公司推出了基金经理的数字人分身,试图借助创新技术为基金经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一些值得关注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