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如何不断发展,长盛不衰?
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有段高屋建瓴的话,值得每个老板认真学习和思考:
……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要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使用、管理、保护机制,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要坚持诚信守法经营,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实际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力所能及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多向社会奉献爱心。这就是全局高度。如果一个公司据此积极改进和提升自己,努力践行其内涵,那它为什么不能持续走向未来呢?
还是要跟时代和国家保持一致,各方面都要融入潮流,同时也要注重接班人的培养。要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但不能等到“前浪”退下去后才让“后浪”上来,而应该是前浪后浪叠加的态势。
无论是求生存,还是谋发展,人才最关键。
“年青人是很厉害的,这个世间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做出来。”
对华为这样的大公司来说,需要不断引进人才,但也不能指望优秀的人才都从社会上招聘,还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人才的成长,让他们成为事业的接班人。
唯有英雄辈出,才能不断走向胜利。任正非很早就在思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华为要想长期活下去,就需要华为公司的干部担负起公司价值观的传承,让那些指导华为成功的管理哲学获得组织内外广泛的理解与共识,深入人心。还要通过总结,让未来的接班人学习、理解、传承公司管理思想: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长治久安,这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要研究推动华为前进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怎么使这些动力能长期稳定运行,而又不断自我优化。大家越来越明白,促使核动力、油动力、煤动力、电动力、沼气动力……一同努力的源,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所确认,同时接班人要有自我批判能力。接班人是用核心价值观约束、塑造出来的,这样才能使企业长治久安。接班人是广义的,不是高层领导下台就产生个接班人,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过程,每件事、每个岗位、每条流程都有这种交替行为,是不断改进、改良、优化的行为。我们要使各个岗位都有接班人,接班人都要承认这个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变化迅猛的时代,年轻人学习的速度在加快,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所以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因素就是人,都必须有人才辈出的土壤和机制。
中国科技如何赢在未来?看王兴兴的例子,发现任正非确实目光长远
科教兴国。科学、科技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董倩曾问任正非为什么最关心教育,任正非是这么对她说的:
为什么美国这么厉害?其实就是教育。我关心教育,不是关心华为,是关心我们国家。我们国家总要崛起,总想繁荣富强,如果不重视教育,就会重返贫穷,因为这个社会最终要走向人工智能的。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在于竞争力的提升,但如何提升呢?任正非强调软硬两方面:
有硬件基础,比如铁路、公路、交通设施、城市建设、自来水……各种环节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没有灵魂的,灵魂在于文化,在于哲学,在于教育、艺术……,在于人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硬质基础上,形成一个软质的黑土地,才能种活各种庄稼。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是直指本质。我们看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的例子,宇树科技是全球机器人产业变革的核心玩家,为我国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带来积极影响,出生于1990年的王兴兴已经是机器人行业的重要人物,他创业才9年,其产品就已经占全球销量的70%。想一想,如果没有教育带来的文化素质提升,会出现这样的创业者、企业家吗?
任正非强调基础教育,不仅在于华为的未来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还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瞻远瞩的洞察,他深知国家的富强和科技的领先都在于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崛起,不仅仅是“人才辈出”,还要“人才倍出”。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教育是存在问题的。
王兴兴:国内校园学的很多东西太老了!
中国在人才储备上还相对比较吃亏,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就决定了在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都太老了。而在海外,很多学生所学的东西、教授教的东西都是全球最前沿的技术,是最前沿的领域的东西。
如此一来,譬如两个同样聪明的人去学习,一个是学全球最前沿的东西,一个是学一二十年之前的东西,两者自然会有大的代差,后者需要更多地自学才行。
王兴兴就是个例子,他的成才也主要是靠从小的兴趣和自学,“自己上的是普通一本大学,自己一度很自卑,觉得自己考的不够好”。否则如果只是按照教科书来学习,他恐怕难有现在的成绩。
中国现在的教育,还是沿着工业社会那种教育方式,主要以培养工程师的教育体系,这是不符合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也就是说知识在加速折旧,为了应对未来的需要和竞争,我们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才行。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过去教育方式的阶段性价值,而现在的问题在于与时俱进。
在新的时代,一个企业过去的优势可能报废,成功会成为负资产,如任正非所言,在新问题面前,小公司不明白,大公司也不明白,大家是平等的。
我在跟一些年轻人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觉得大学毕业后就不要学习,有的人甚至厌恶学习,认为自己“学太多了”。实际上,现在时代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学习的方法,马老师也说过,知识已不再是力量,创造力和创新力才是力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教育体制的竞争力;一个国家的竞争,是孩子的竞争。工业时代是知识驱动,数据时代是智慧的竞争,是领导力、想象力和担当力的竞争”。
因此学无止境,学习是一种终身习惯,每个人都需要举一反三,自己去融会贯通。
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
“我国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生毕业,加上中专生大约有一千万,聪明人很多,如果允许差别化的教育,就是姹紫嫣红。”
任正非在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校与部分科学家、学生代表座谈的时候就指出,还是要因材施教,“世界有一个乔布斯就改变了移动互联网。差异化就容易产生尖子,政策要支持少数人因材施教。”他认为还是要重视农村教育,农村孩子中也可能会出现爱因斯坦,只要基础教育成功了,那创新就会有持续的动力:
那么二、三十年后,我们的创新能力就大幅度增强,与美国的差距会适当缩小。没有创新是支撑不了我们这么大的经济总量持续发展的。王兴兴是中国最知名的90后创业者之一,他上学时候就偏科非常严重,英语差,学习成绩一般,还差点没考上高中,大学也是普通院校,他是凭着兴趣学习了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自己动手做机器人。如果他这样的人才能够被针对性培养呢,是不是就可以让他早一点成功,也能多做贡献?
不能继续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好不好,“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而且孩子的想象力没有边界,如果沿着窄窄的一条路往上走,越走边界越清晰,创新的动力越被抑制了。”还是如任正非所强调的,一定要让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牛人才能识别牛人,唯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谁叫最优秀的人?每个人都不能说他最优秀,比如我年轻时很优秀,我89岁还优秀吗?人的优秀、人生的优秀,只有短短的一段,你把这段输出去,然后你再干其他事情。”最怕就是优秀的人都不愿意当老师,这样就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只会是越来越差。
其实不只是中国,美国也在反思教育问题,比如马斯克就曾批评美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让年轻人学到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学历并不等于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总之,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和体制确实是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