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淘汰你的不是AI,而是会用AI的人。”360创始人周鸿祎的这句话,正在引发职场人的集体焦虑。从新书《与AI同行》到亲自拍摄AI短剧,从内部推行“AI编程淘汰制”到免费科普课程,这位互联网大佬为何如此执着于“让AI走下神坛”?
1.AI普及:一场全民参与的“工业革命”
周鸿祎认为,AI的本质是生产力工具,其意义堪比蒸汽机和电力,将重塑所有行业。他呼吁将大模型从“原子弹”(高不可攀)变成“茶叶蛋”(人人可用),强调“AI认知”是普通人的生存技能:“未来十年,AI会像手机一样渗透生活,不会用AI的人将失去竞争力”。
2.争议点:AI威胁论VS协作论
尽管周鸿祎否认AI会取代人脑,认为其核心是人机协作,但他也在360内部推行“AI编程淘汰制”——不用AI的程序员会被优化。这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揭示了一个现实:工具虽不替代人,但使用工具的人会重构职场规则。
3.普通人如何“上车”?周鸿祎的三板斧
知识平权:通过新书、短剧、免费课程降低AI学习门槛,例如其AI短剧用“5毛特效成本”生成电影级画面,展示AI工具的低成本化; 场景落地:建议从“写文案、做PPT”等基础功能入手,逐步进阶到业务场景; 企业赋能:中小企业可用现成工具(如AI营销),大企业可定制私有模型。4.讨论焦点:AI普惠还是新鸿沟?周鸿祎的愿景虽宏大,但争议不断:
支持者认为,AI工具(如360纳米搜索)确能提升效率,例如预测高考作文题“10中3”; 质疑者指出,技术门槛仍存,老年人、低学历群体可能被“数字鸿沟”抛弃。结语:
周鸿祎的AI布道,究竟是制造焦虑还是指明方向?当他说“AI科普书应人手一本”时,你是否愿意为“不被淘汰”买单?欢迎留言讨论:你开始用AI工具了吗?它改变了你的工作方式吗?
(本文综合多源信息,引用观点来自周鸿祎公开演讲、著作及媒体报道,不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