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的一席发言引发行业热议。
这位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跨国车企掌舵者,用数据与实例揭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的深层逻辑——政策、基建、成本与用户的“四重奏”,正在全球出行变革中谱写中国乐章。
政策:20年“长跑”构建全球最完整框架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系统化变革。”贝瑞德指出,自2003年启动研发专项至今,中国通过“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组合,搭建起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发展体系。
既有购车补贴、免购置税等激励措施降低消费者门槛,又以限行限购等政策倒逼燃油车转型。更关键的是,这种“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模式覆盖全产业链——从电池技术研发到充电桩建设,从车企生产到用户使用,形成闭环生态。
对比欧洲市场,德国等国家虽提出碳中和目标,但政策连续性不足。
例如德国2023年曾因财政压力突然取消电动车补贴,导致市场短期震荡。反观中国,即便在补贴退坡阶段,仍通过双积分政策、绿牌优先等制度保持转型动力。
基建:360万充电桩背后的“中国速度”
“充电焦虑”曾是制约电动车普及的世界难题,但中国用十年时间交出破题答卷。
截至2025年4月,中国公共充电桩总量突破360万个,占全球70%,相当于每辆电动车拥有1.3个公共充电位。从上海陆家嘴的超充站到青藏公路的充电驿站,充电网络已延伸至99%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这种基建狂飙离不开“政企联动”模式。政府将充电桩建设纳入新基建规划,车企与初创公司则通过“车桩协同”创新商业模式。
例如某新势力品牌推出的“充电五分钟续航200公里”超充技术,已在全国布局超8000座站点。反观德国,由于土地私有制限制与审批流程冗长,其充电桩密度仅为中国的1/525。
成本:百公里1.5欧元的“颠覆性优势”
“当德国车主为百公里充电支付9欧元时,中国车主只需1.5欧元。”贝瑞德用这组对比揭示了电动车的“中国性价比”。
得益于规模化效应与0.05欧元/度的居民电价(德国为0.35欧元),中国电动车全生命周期成本比燃油车低40%。更关键的是,这种成本优势正在向全产业链传导——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较三年前下降30%。
用户:34岁“Z世代”改写市场规则
“中国消费者用‘指尖投票’重塑了汽车业。”贝瑞德特别强调用户群体的代际差异。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主平均年龄34岁,比欧洲年轻20岁以上。
这些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接受度高达87%,远超欧洲的52%。
某新势力品牌的用户调研显示,63%消费者将“车载语音助手流畅度”列为购车首要考量,这种需求倒逼车企年均投入超百亿元进行软件研发。
面对中国市场的加速度,大众集团正将本土化战略推向纵深。
投资35亿欧元建设的合肥研发中心,已孵化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2027年前计划推出的20款新能源车型中,80%将搭载与中国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智能网联模块。
这场由政策、基建、成本与用户共同驱动的变革,或许正如贝瑞德所言:“中国给全球汽车业上了生动一课——转型需要的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系统性生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