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董明珠因一句“格力收购银隆(格力钛前身)不分红又怎样”,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股东质疑其“霸道”,媒体嘲讽其“押注冷门”。然而9年过去,格力钛不仅以全球新能源500强的身份站稳脚跟,更在储能赛道开辟出万亿级市场。回望这场争议,人们终于看清:董明珠的“长期主义”,恰恰押中了新能源行业最关键的命门——全产业链布局。
破局:闭合式循环产业链的野心
新能源行业素有“得产业链者得天下”的定律。格力钛从诞生之初便拒绝做单一电池供应商,而是以“材料-电池-整车-储能-回收”闭环生态为目标。2009年珠海总部奠基后,格力钛连续落子:2010年收购美国奥钛,掌握纳米级钛酸锂材料核心技术;2012年入主广通汽车,打通新能源汽车制造环节;2015年建成全球最大钛酸锂生产基地;2021年融入格力电器体系,获得资本与研发的双重加持。
如今,格力钛旗下6大研究院、7个省级科技平台,覆盖从材料研发到储能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这种布局使其在成本控制、技术协同上占据绝对优势。以电池回收为例,格力钛的梯次利用技术可将退役电池转化为储能设备,仅此一项便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30%。
征战:双赛道战略打开增量空间
如果说钛酸锂是格力钛的“盾”,主打安全与长寿命;那么磷酸铁锂则是其“矛”,以高能量密度主攻乘用车市场。2020年,格力钛推出磷酸铁锂电池,正式开启“钛磷双擎”时代。在比利时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印度超级快充三轮车等项目中,磷酸铁锂以高能量密度和低温性能赢得市场;而钛酸锂则继续固守公交、电网调频等高端领域。
双技术路线并驱下,格力钛的产品矩阵覆盖kW到MW级,应用场景横跨智慧公交、风光储能、港口机械、家庭储能等。其储能系统甚至打入欧洲高端市场:比利时一体式储能项目通过全部欧盟认证,丹麦风电调频项目成为全球标杆。
启示:长期主义的价值需要时间验证
董明珠的“不分红”争议,本质是短期利润与长期战略的博弈。如今,格力钛的业绩给出了答案:2021年成为格力控股子公司后,其营收与专利数量连续三年增长,用户侧储能项目装机量居国内首位,海外市场扩展至30国。在西藏浪卡子光伏电站、港珠澳大桥摆渡车等国家级工程中,格力钛的身影已成为“中国技术”的名片。
从当年股东会上的争议与争吵,到如今格力钛在新能源领域的崛起,这段历程深刻地诠释了长期主义的价值。在新能源产业这场漫长的征程中,众多企业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纷纷折戟沉沙,唯有格力钛凭借对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全产业链布局的战略眼光,成功穿越周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与尊重。格力钛的成功,是长期主义的胜利,更是对创新与坚持的最好诠释。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格力钛必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领行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