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便利店的总数已经高达32.1万家,稳居全球第一,但如果按人均算,却不如隔壁的韩国、日本的便利店那么“卷”。
根据毕马威的统计数据,韩国平均每1077人就有一家便利店,日本为2197人,而中国每家便利店平均要服务4441个人,堪比“便利店界的公摊面积”。
更让人意外的是,北京上海作为超一线城市,便利店覆盖率竟然比二三线城市还低,北京更是堪称便利店荒漠,每7696个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相反,平时不怎么刷存在感的东莞倒是高居单店覆盖人口排名第一,甚至超过了日本。
明明是打工人的心灵寄托,为什么便利店在一些二线城市扎堆,一线大城市反而没那么多?让我们从这些颠覆认知的数据聊聊,便利店这“家门口的生意”,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城市商业逻辑。
文 | Paella 图 | 四象设计部
从便利店的总数量来看,中国以人口和面积优势位居第一,达到32.1万家,美国紧随其后。
但从单店人口覆盖率来看,中国为每家店覆盖4411人,美国单店覆盖2286人,这与韩国、日本、英国的数据相比,并不突出。
另外比较值得注意的数据是,作为国际连锁便利店巨头7-Eleven、罗森和全家的诞生地,日本的单店覆盖率输给了隔壁的韩国,而韩国以单店覆盖率1077人/店的数字,成为了全球人均拥有便利店最多的国家。
这与韩国的快节奏生活、便利店的一站式服务特色离不开关系。但同样作为经济发达的快节奏国家,美国的便利店渗透率在数据上就差了点,这是为什么?
首先,美国大部分城市低密度开发,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建设的,便利店只有在人流密集区(如学校、办公区)才相对常见。
其次,美国是典型的汽车社会,大部分人开车出行,因此美国的便利店大多与加油站绑定,而大街上随处步行可达的小型便利店需求,则多集中于亚洲一些高密度建设、以步行为主的城市。
另一方面,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与亚洲人有很大不同,由于美国大型连锁超市(如Walmart、Costco、Target)十分普及,且价格低廉、品类丰富,人们倾向于一次性大量囤货式采购,而非频繁出入便利店购买食物或小物件。
在饮食习惯上,亚洲人的口味相对较为相似,便利店的食品如便当、饭团、热食品类丰富、质量高,甚至可以成为正餐。日本的连锁便利店即便是开到其它亚洲国家,也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
虽然便利店出售的也是预制菜,但美国人的口味偏向于出售汉堡、薯条、披萨等菜品的快餐店,或是直接自己带简单的午餐,亚洲便利店里的冷冻食品、饮料可能并不符合大部分美国人的饮食偏好。
而对于中国的情况来说,虽然便利店的食物比较符合口味,但国内的商超、网购、外卖行业均高度发达,人们日常购物就会货比三家,对价格十分敏感。
便利店在国人心中的定位始终不是日常采购,而是为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提供便利,或特殊情况的应急。所以尽管便利店在中国的渗透率连年增高,但仍与日韩等国家有所差距。
聚焦国内便利店的市场状况可以发现,美宜佳与易捷分别以33848和28633家门店的断层体量,位居全国便利店数量前两名,而国际上的连锁便利店巨头罗森和7-Eleven分别只有6330和3906家店。
易捷作为中石化旗下的便利店品牌,自然与加油站是深度绑定的,而美宜佳这个在东莞起家的品牌,却靠着相当低的加盟成本,悄然成为了“便利店界的蜜雪冰城”。
但与蜜雪冰城不同的是,美宜佳以广东为大本营,超过半数的门店都在省内,一条几公里的街上甚至能开上百家美宜佳,而北方人可能压根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这也打破了我们对城市便利店发展的一些刻板印象。
很多人都误以为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便利店渗透率更高,但其实从密度、覆盖率来说,反而是一些二线城市的便利店更密集、更普及。
纵观国内便利店的单店覆盖人口数据,2024年可对比的39个样本城市中,有24个城市的渗透率上升。门店渗透率最高的城市是美宜佳的故乡,广东省东莞市(2048人/店),最低的城市是宜昌(17982人/店),中位数为5847人/店。
超一线城市上海位居第十名,而北京单店覆盖人口7696人/店,更是前二十都看不见影,甚至没有达到39个城市的中位数值。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一线城市的运营成本高有关。北京、上海的核心地段房租动辄每月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便利店这种客单价低、利润薄的业态很难承受这么高的房租。因此,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更适合开高端品牌店、咖啡馆,而不是小额消费的便利店。
除了房租以外,一线城市的人工成本也远高于二线城市,务工人员流动大,难招人也难留人,而且便利店通常需要24小时运营,人力负担巨大。所以,像美宜佳这样的便利店会首先在加盟成本低、生活成本也低的二三线城市生根发芽。
谁又能想到,那个曾经被吐槽“太土”“太low”的蜜雪冰城,如今成了国民级品牌,从小镇开到全球,把4块钱的柠檬水卖成了IPO?
这些正在二三线城市生根发芽的便利店,我们是不是也能问一句:下一个“蜜雪冰城”,会不会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店里?
毕竟,便利店满足的,和蜜雪冰城一样,都是最朴素、最真实的需求——一杯便宜的水、一顿热乎的饭、一个下班顺路能带回家的小惊喜。或许它们没有一线城市那些精致的包装和灯红酒绿,但它们扎根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陪着小镇青年加班,陪着外卖小哥歇脚,陪着爸妈爷爷奶奶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
所以,当大家都在寻找下一个创业风口、下一个商业奇迹时,或许真正值得被看到的,正是这些二三线城市里,默默撑起一方烟火气的便利店。说不定,未来从这里走出来的,就会是下一个让所有人都惊呼“原来可以这么做”的传奇品牌。
随着蜜雪冰城在港交所敲钟上市,首日开盘涨超30%,世界看到了一家卖4元柠檬水的街边小店是如何靠“平价的快乐”征服全球的。
相比于茶饮,我们平时造访便利店的频率可能还更高些。归根结底,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意,营销和名气固然重要,但接地气的价格才是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