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压力得以释放,消费股还有大机会!

IP属地 北京 编辑:苏婉清 镜中悖论 时间:2025-05-13 21:40:59

今年五一,旅游市场火爆异常,消费数据也十分亮眼,可奇怪的是,消费股的表现却远不如科技股。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缘由?接下来的文章将为大家深入剖析。文末内容尤为关键,凝聚了文章核心要点,大家一定要重点关注并牢记。

一,消费还有什么压力?

五一期间旅游与消费数据热度飙升,然而股市却未受提振。很多人认为,症结在于人均消费水平依旧偏低。

五一假期人均消费数据出炉,仅为 574 元,相较 2019 年的 603 元、2024 年的 566 元,虽略有回升,但仍以穷游为主,消费购物的游客明显减少。

针对消费现状,不少人提出建议,诸如推行灵活休假制度,实施南北方错峰休假模式;还有人呼吁落实春秋假制度,即在中小学阶段增设春假与秋假。

一旦孩子放假,有带娃出游意向的家长,势必会额外请假外出消费。若全国统一实行,家长们便能 “名正言顺” 地休假,毕竟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为孩子付出向来不遗余力,带娃出游的家庭往往更愿意花钱消费。

然而,人均消费提升是否就能带动消费股上扬?事实上,人均消费偏低与物价因素紧密相关。况且,即便消费总量增加,消费股依旧表现不佳。可见,消费股不及预期并非单纯因为人均消费低,倘若股价表现良好,也就不会有诸多解读。说到底,不过是股价下行时的事后归因罢了。

二,资金提前抢跑

实际上,股价走向并非由消息直接左右,核心在于机构资金的利益博弈。

利好消息释放时,股价未必上扬;若出现上涨,可能是散户尚在观望,机构借利好抬高股价,吸引散户跟风,从而实现套利。反之,利空消息下股价也不一定下跌;若出现跌势,或许是散户持股惜售,机构借利空打压股价,迫使散户抛售,以此降低持仓成本。

复盘不难发现,近期不少消费股已现出货迹象,原因在于部分资金提前离场。因此,常有人在利好消息出现后入场,股价却反而下跌。这正是仅关注股价走势,未能洞察市场本质的结果。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通过数据可还原市场真相,就像下面这张图中的两只股票,一只属于消费板块,一只为旅游股。

同样的行情下,二者表现却大相径庭。左侧股票从三月底便开启涨势,也就是说,当投资者还在等待行情启动时,部分股票早已先行上涨。为何多数人未能察觉?

因为股价上涨并非一蹴而就,期间经历两次大幅回调,这也是牛市中许多投资者难以获利的原因 —— 面对回调,稍有不慎就会踏空。当然,也有股票始终未涨,如今我们明白这是机构资金的不同选择,但事后复盘意义有限。在当时无法预知后续走势的情况下,多数人很难察觉异样。

实际上,股价实现持续上扬的关键,在于机构资金的持续介入。那么当前机构资金持何种态度?

从交易行为视角出发,往往会发现市场的真实状态与常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可参考下方图示:

图中的橙色柱体代表「机构库存」数据,这是我使用超十年的大数据系统所独有的数据,用于反映机构资金参与交易的积极性。

「机构库存」数据持续的时间越久,表明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规模越大,也意味着机构对其前景越看好。

仅这样描述或许不够直观,若将该数据直接叠加到股价走势图上,便能更清晰地看到其影响效果,具体可参考下图:

观察机构资金的交易动态可以发现,左侧股票即便在上涨途中出现波动,机构资金始终保持积极参与态势;反观右侧股票,在调整阶段机构资金活跃度明显下降,这正是二者走势差异的核心原因。

三,看透机构的小心思

一味紧盯股价走势,极易陷入机构资金设下的迷局。面对海量股票,若能清晰把握整个市场的交易行为格局,无疑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从图表数据能够直观发现,当前市场中机构资金连续多日介入的个股数量接近 3000 只。此外,另一关键数据值得关注:近期 6 - 10 日的「机构库存」数据显著攀升,且已刷新近一个月的峰值。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