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批交付的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版”陷入舆论漩涡。一位汽车博主通过实验指出,这款机盖的“双风道高效导流”设计在鼓风机测试中未产生任何气流效果,且拆解后发现其既无法有效冷却刹车系统,也无法提供下压力。
但这一事件暴露出小米作为汽车行业新玩家的经验短板,对用户认知预期的预判不足。小米此前未明确区分“造型升级”与“功能升级”的边界。并且,将赛道原型车的设计元素直接移植到民用车型时,工程团队可能低估了用户对功能性的敏感度,碳纤维材质虽能减重1.3kg,但用户更在意的是“双风道”是否名副其实。
当然,小米汽车的官方回应也很及时,从中可以看出几个关键信息。首先是设计初衷,SU7 Ultra量产版原计划使用普通铝制机盖,但在原型车纽北赛道成绩发布后,用户对碳纤维开孔造型的需求高涨,促使小米复刻了这一设计。
另外,明确了碳纤维机盖的主要价值从“赛道性能优化”调整为“造型复刻+辅助散热”,并承认此前信息传达不够清晰。最后是提供了改配铝制机盖的选项,并向已购用户赠送2万积分。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机盖争议,本质是一场用户需求驱动下的产品适应性调整。它既展现了新势力车企对市场反馈的快速响应能力,也暴露出过度迎合用户可能带来的技术信任危机。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如何在“用户共创”与“技术严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智能化时代持续面临的课题。
至于消费者,或许更应思考当我们为“碳纤维”“风道”“纽北同款”等标签买单时,追求的究竟是性能提升,还是一种情感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