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为什么中国的消费率低的离谱?

IP属地 北京 编辑:顾青青 睡的很香 时间:2025-05-13 22:06:34

报告名称:基于38个国家的比较:为何我国消费率偏低

内容出品方:东吴证券

中国消费率低迷之谜:数据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经济的宏大叙事中,消费本应是强劲的引擎,可在中国,这台引擎却显得动力不足。2022 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 37.2%,相较于 38 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53.8%,低了整整 16.6 个点。这绝非简单的数字差异,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图景和深刻的社会逻辑。

一、消费倾向:被压抑的消费需求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之低,令人咋舌。2022 年,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为 62%,而 38 个国家平均为 92.3%。这意味着,中国居民拿到 100 元可支配收入,只花出去 62 元,剩下的都存了起来。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房地产,这个曾经的经济 “宠儿”,如今却成了消费的 “拦路虎”。过去,高房价让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拼命攒钱买房。2020 - 2021 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平均 20% 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购房,而 38 个国家平均仅为 8.3%。购房后,房贷的压力又让人们不敢肆意消费。尽管 2021 年后房地产市场有所降温,但释放出来的资金并没有流向消费,而是变成了预防性储蓄。文化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倾向。勤俭节约、未雨绸缪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对消费保持着谨慎态度。再者,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让人们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增加储蓄。毕竟,在医疗、养老等问题上,人们更愿意手里有点 “余粮”。

二、收入分配:看似不低,实则隐忧

从数据上看,2022 年中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 GDP 比重为 60%,略高于 38 个国家平均水平 58.2%。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居民收入就很乐观,这里面有着诸多的 “玄机”。

一个关键问题是统计口径的差异。中国微观收入数据比宏观数据少 20 万亿。这就好比同一个苹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大小都不一样。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统计方法的不同,也可能是因为一些收入来源没有被充分统计。初次分配中,我国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 GDP 比重(61.4%)低于 38 国平均(63.2%)。劳动报酬看似偏高,实则是统计口径问题。我国将自雇者的劳动报酬和盈余分开计算,而其他国家则将其合并。这样一来,我国的劳动报酬占 GDP 比重就显得高了。但若把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加起来看,中国为 58.2%,38 国平均为 57%,差距并不大。真正让人揪心的是财产净收入。2022 年我国居民财产净收入占 GDP 比重为 3.2%,而 38 国平均为 6.2%。居民财产收入形式单一,主要靠存款利息,企业分红又少得可怜。2022 年,我国财产收入中 76.2% 来自利息,只有 10.2% 来自企业分红。这与 38 国平均的 19.4% 利息收入占比和 55.7% 红利收入占比形成鲜明对比。

三、二次分配:税负轻,社保保障不足

在二次分配环节,2022 年我国居民转移净收入占 GDP 比重为 - 1.4%,比 38 个国家均值 - 5.0% 要高 3.6 个点。这看似是好事,但背后却隐藏着问题。

我国居民缴纳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占 GDP 比例仅为 1.2%,比 38 国平均 8.1% 的水平要低 6.9 个点。税负轻,本该是好事,但社保保障的不足却让这一优势大打折扣。居民 “除纳税外的转移净收入” 占 GDP 比例为 - 0.1%,而 38 国平均为 3.1%。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支出相对较高,但农村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受益率却偏低。2023 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大约 44912 元,而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农村)每人每年仅约 2671 元。失业保险受益率更是低至 14.7%。这种社保保障的不均衡,让许多人在面对生活风险时,只能依靠自己储蓄。

四、深层思考:消费不振的根源与破局之道

表面上看,中国居民消费率低是消费倾向低、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的。但归根结底,是社会保障的不完善让人们不敢花钱,是收入分配的不平衡让许多人没有足够的钱去花,是财产收入的单一和微薄限制了人们的消费能力。

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敢于消费。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力度,提高失业保险受益率,让人们在面对生活风险时,不再那么焦虑。另一方面,优化收入分配,让人们有更多的钱可以花。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差距,让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再者,丰富财产收入来源,让人们有更多的途径去获取财富。鼓励企业发展,增加企业分红,让居民的财产收入不再局限于存款利息。

中国消费率的低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问题,也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只有从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财产收入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让消费这台引擎重新焕发出强劲的动力,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