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吉利、极氪合并首次详解:集团整体效益提升5% 控股管理层将迎重大调整

IP属地 北京 编辑:唐云泽 汽车咖啡馆 时间:2025-05-16 12:24:21

出品|搜狐汽车·

作者|胡耀丹

5月15日,吉利汽车(0175.HK)召开2025年一季度业绩会暨“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

会上,就管理层调整情况、吉利汽车一季度发展情况、极氪智能科技与吉利汽车合并原因即影响等事项,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李东辉、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淦家阅做出详细解释。

5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已发行全部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会上,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了交易完成后的管理层变动情况:李东辉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桂生悦仍担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行政总裁(CEO)及执行董事,淦家阅将出任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CEO,仍担任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戴庆已被任命为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向吉利控股集团CEO汇报工作。

同时,桂生悦总结了吉利汽车2025年一季度业绩表现,指出五大核心亮点,并对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战略进行了详细解析。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吉利汽车总收入达725亿,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大增264%;毛利率达15.8%;累计销量70.4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8%。

伴随着对吉利控股集团战略蓝图的剖析,极氪与吉利汽车产品规划、战略与发展前景图,也徐徐展开。

01 极氪、吉利汽车合并的三重逻辑

回归一个吉利,这是此前吉利控股集团推动极氪与领克合并、极氪智能科技与吉利汽车合并的核心逻辑。

“吉利汽车是吉利自有乘用车品牌的上市公司,目标是将吉利完全拥有的品牌整合为‘一个吉利’,合并后报表将更清晰。极星、smart、路特斯等非吉利完全拥有的品牌,无整合至吉利汽车的计划。”会上,桂生悦对吉利汽车的整合规划做出明确说明。

在“吉利完全拥有的品牌”中,肩负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重任的极氪和领克,无疑有着重要地位。然而,从极氪上市至今仅过去一年时间,为何吉利汽车需要如此快速地推进与极氪智能科技的合并?

对此,桂生悦以三环逻辑链条做出回答。

首先,从大方向来看,深度整合是吉利汽车的战略需要。“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且环境日益复杂,吉利汽车必须改变过去品牌 ‘小而散、散而乱”’的现象,通过深度整合将资源凝聚成 “拳头”,如此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桂生悦说。

其次,现有整合模式(即极氪智能科技与吉利汽车不合并的模式)暴露两大核心问题。其一,整合效率低,沟通成本高。“由于吉利汽车与极氪是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很多整合内容需通过各自的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批准,这使得整合效率低下、进展缓慢,且两家公司间的沟通成本极高。”桂生悦说。

其二,利益不一致问题。桂生悦表示,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集团各自有不同的员工激励机制,这导致利益不一致。在实际运营中,不同团队难免会为所在公司争取利益倾斜,这将大大削弱整体整合效果。随着发展,这两方面问题必然会愈发突出。

最后,基于大方向的选择、目前遇到的挑战,快速合并是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彻底合并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集团,回归 ‘一个吉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桂生悦表示,时间不等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环境,留给吉利汽车的容错空间已非常小。

“合并后,将通过统一管理班子,在保持品牌独立运营,即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独立开展营销、产品设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协同中后台(研发、采购、制造、人力、财务等)。”针对吉利汽车拟与极氪智能科技合并后的安排,李东辉表示,研发协同预计带来每年十亿元节省,在联合采购上,去年初步尝试已在原预算基础上实现数十亿元成本节省。在制造、管理部门协同下,管理与营销费用相关费用将显著优化。

针对领克品牌极氪品牌的发展规划,安聪慧从品牌、技术、产品三个方面作出详解。

品牌方面,整合以后实现了清晰的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的定位,极氪品牌继续向上发展,领克品牌向宽发展。

技术方面,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整合后,在座舱智驾方面全面实现了平台化。通过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实现了共用智驾系统,今年还有超级电混将会推出市场,也通过高度的平台化,形成规模化的优势。

产品方面,今年领克和极氪将有5款全新的车型。其中,极氪007GT车型累计交付量已达1万台,领克900也在4月份上市,二季度将会推出领克Z10混动车型,此外还有极氪的旗舰SUV 9X、四季度将推出的极氪8X。

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极氪科技总营收220亿元,其中整车销售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6.1%。据美股财报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极氪科技净亏损同比降低超60%,在香港会计准则下则实现盈利5.1亿元。

安聪慧介绍,一季度极氪智能科技综合毛利率达到19.1%,极氪毛利率为21.2%。“一季度大家看到毛利好,实际上是领克品牌和极氪品牌的整合、产品结构优化发挥的效果。”安聪慧说。

数据显示,极氪智能科技销售费用从去年一季度的 21.7 亿元降至今年一季度的 20 亿元,环比、同比均大幅下降;管理费用去年一季度为7.5亿元,今年一季度降至6.4亿元,明显下降;资本开支去年一季度为6.9亿元,今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3.2亿元;研发费用方面,去年一季度为23.3亿元,今年一季度降至29.1亿元,研发费用率从13.2%降至11.9%。

“整合后集团将实现整体效益超5%,研发效率、管理效率及营销效率达到15%-20%。”会上,淦家阅强调了吉利控股战略聚焦、整合的决心,他表示,吉利在产品战略上已形成共识,在资源战略上进一步聚焦协同,未来将继续建立统一架构,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杜绝重复投资。

02 五大业绩亮点和两点不足

除了对聚焦、整合战略的强调,对极氪智能科技与吉利汽车拟合并后的安排,以及极氪、领克两大品牌的发展规划之外,吉利汽车也对自身现有业绩情况做出说明。

会上,桂生悦介绍了吉利汽车一季度财务表现的五大亮点。

一是销量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在没有新产品推出的情况下,实现了季度环比增长,这是非常大的进步。”桂生悦说。数据显示,吉利汽车一季度销量达74.4万台,同比增长48%,已完成全年271万辆销量目标的26%。截至2025年4月,吉利汽车实现连续8个月单月销量突破20万。

二是新能源转型全面突破,实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吉利银河、极氪、领克三大品牌新能源累计销量达33.9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5%。其中,银河2025年第一季度累计销量近26万辆,同比增长214%;极氪品牌一季度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25%;领克品牌一季度销量7.3万辆,同比增长19%。

三是出现多个爆款车型。银河 L7一季度交强险数据达 8.15 万台,全品类排名第三;1-4 月累计12万台,跃居全品类单车型第一;星越 L一季度终端交强险数字5.73万台,位居自主品牌燃油车第一。

四是技术驱动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吉利汽车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全域 AI 智能化布局的车企。

五是利润持续提升。“尽管2 月以来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激烈,但吉利核心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桂生悦表示,吉利汽车ROS(销售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7%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4.8%,达到国内领先车企的盈利水平。

同时,桂生悦表示,吉利汽车也存在两点不足。

其一是出口。“一季度出口总量虽未下滑,但增长势头疲软,与国内市场的表现差异显著。”桂生悦说,这主要有三点原因,包括市场调研与反应不足、产品配置适配不适应海外需求、新能源大众化产品出口滞后。

基于此,吉利汽车计划调整组织架构,在出口团队中纳入产品研发人员,改变各品牌各自为战的局面。同时,及时推出适应海外市场的试销产品。随着新能源大众化产品种类增加,预计后续出口销量将逐步提升。

“吉利汽车全年国际化目标保持不变,有信心完成既定目标。”淦家阅表示,一季度吉利汽车出口销量同比增长 2.2%,未跑赢大市,主要原因在于东欧市场表现疲软。若剔除东欧市场,出口销量同比增长超 40%,表面吉利汽车在其他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淦家阅介绍,吉利汽车在在国际化布局上采取 “两步走” 策略,一是聚焦燃油车布局,二是快速推进新能源产品出海。目前新能源产品(如银河 E5、星舰7、星愿等)正全面布局东盟、中东、拉美、南美等地区,但产品认证需要时间。

“预计 5 月起,吉利国际销量将回升至3万台以上,且每月实现环比增长。”淦家阅说,吉利汽车在中东市场目标成为中国品牌第一,年销量 5 万台以上;泛欧及东欧市场全年目标维持在 15 万-20 万台;亚太市场全年目标超 10 万台;拉美市场今年超5 万台;欧洲市场目标年销量4万台。

其二是营销与售后服务。“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态势,与友商(尤其是新势力)相比,我们在新能源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桂生悦说,未来需认真学习行业经验,适应市场变化,快速提升营销能力与售后服务水平。

在产品规划方面,据淦家阅介绍,吉利银河刚上市的车型星耀8,截至目前大定数据已过万台。此外,吉利银河下周将在意大利米兰首秀一款大型旗舰6座SUV;二季度末将推出一款A+级B-的轿车,目标成为主流细分市场标杆;四季度将有1-2款产品择机上市。

“随着能力提升和下半年新产品推出,我们有信心未来每个季度销量大概率再创新高,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桂生悦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