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便将生产重心外包给了中国代工厂。尤其是鸿海富士康在深圳与郑州的大型生产基地,已成为iPhone等旗舰产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能成为全球科技产品的制造中枢,不仅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更在于其能够迅速调集数十万工人,拥有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以及上下游供应商的集群效应。
不过,这样看似完美的生产条件,在川普政府任期内发生了变化。2018年,川普政府发动贸易战,对中国商品课征高额关税。当时,为了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苹果开始逐步将供应链和生产基地迁出中国。
事实上,早在关税政策实施之前,苹果就已经开始布局印度生产基地,从2017年起,便在印度班加罗尔周边的工厂试产iPhone SE,此后生产线不断扩大。到2023年底,约7%的iPhone出货量来自印度,预计未来几年这一比例还将持续攀升。印度不仅提供了比中国更具竞争力的工资水平,莫迪政府积极推动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政策,也为苹果及其合作的代工伙伴如鸿海、和硕提供了税务优惠与土地资源支持。尽管印度存在工人素质参差不齐、组装质量不如中国,以及各地政府政策不统一等问题,但苹果仍在逐步提高iPhone在印度的生产比例。
然而,当年美国政府认可甚至支持的产业外移至印度、越南等地的策略,如今在反复无常的川普眼中却不再被接受。川普日前在卡塔尔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最近私下向苹果CEO库克(Tim Cook)表达了不满:
“我昨天跟Tim Cook聊了一下。我对他说:Tim,你是我朋友,我对你很好。你带着5000亿美元回到美国,但现在我听说你们到处在印度建厂。我不希望你们在印度建厂。”
川普进一步强调:
“我跟Tim说:听着,这些年我们容忍你们在中国设那么多厂,现在是时候在美国建一些工厂了。我们不想看到你在印度建厂,印度可以照顾好自己,我们希望你在美国生产。”
尽管川普表示希望苹果在美国设厂,并声称苹果将扩大在美生产规模,但并未给出任何具体具体政策。从现实情况来看,iPhone等产品短期内在美国本土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极低。
首先,制造iPhone所需的零部件供应链遍布亚洲地区,从OLED屏幕到相机模块和芯片封装,大多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如果在美国组装,这些零部件仍需远洋运输,这将大幅增加成本,延长出货时间。
其次,美国已多年未进行消费电子产品的大规模组装,相关技术与人力资源储备远不及中国或印度。以富士康在中国郑州的“iPhone城”为例,能够在短时间内招募数万工人,开设三班制生产线,并且在淡季时灵活解散这些临时工,这种模式美国目前难以复制。
即便如此,苹果仍承诺将在美国投入5000亿美元,作为未来四年的投资计划,其中包括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建设新的服务器工厂,用于处理iCloud及其他在线服务的数据储存需求。这表明苹果会在云端运算与数据基础设施等特定领域,选择回到美国生产,以满足川普政府的要求。但短期内,在美国本土制造iPhone依旧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看来,库克这段时间免不了要为此事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