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终于又发微博了。
一句“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为小米的玄戒O1芯片按下发布键。这句出自梁启超的独白,既像雷军的自我剖析,又难免不被怀疑成精心设计的情感营销,毕竟小米最近的日子实在有点太苦了。
5月15日,雷军一条“健身房打卡”的微博冲上热搜,这是雷军这个月以来的第三条打卡微博,内容全部围绕健身和创业思考。从前激情澎湃的在发布会上讲解赛道基因的雷军,已经悄然将微博评论区设为仅限100天老粉评论。
从3月29日安徽高速事故的阴影,到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的争议,雷军的社交媒体账号一度沉寂,连标志性的健身打卡也戛然而止。等到5月10日他恢复健身打卡时,配图里只有SU7和健身器械,不见人影,评论区却早已被“雷总加油”和“人设崩了”的声音填满。沉默,究竟是他在风暴中心的自我保护,还是对舆论压力的无奈妥协?企业家的光环与现实的裂缝碰撞下,雷军的选择,或许正映射着这个时代对完美人设的苛刻审判。
人设的崩塌
2025年3月29日,安徽高速上一辆小米SU7标准版以116km/h的时速撞上路障后起火,车内三名年轻女大学生遇难。种种迹象表明,小米SU7采用的纯视觉智驾系统在夜间环境下的探测距离不足200米,远低于行业主流的激光雷达方案(300-500米),导致系统未能及时预警,叠加车速过快等多种因素影响,最终酿成了惨剧的发生。
而雷军本人除了进行一次事故回应外,未再频繁对外发声,甚至缺席了两年一度的行业盛会上海国际车展,这场事故后的战略静默,并未给小米汽车带来新的转机,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对其“冷血”的批评。截至发稿前,雷军再次在公开讲话中对此发声,称此次事故让他们明白公众期待远超预期,小米要在汽车安全领域做到行业领先、成为最安全的车。
用“最安全”形容自己,再次暴露了雷军乃至整个小米汽车在危机公关中的致命漏洞,既不自知,也不自省。广告法早已明确规定,任何商业主体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进行宣传,而“最安全”显然属于这一禁用范畴。雷军或许以为真诚表态能化解质疑,却不知这种绝对化承诺不仅缺乏法律依据,更与小米当前的技术能力、产品口碑形成荒诞的反差。
雪上加霜的是,主力车型小米SU7 Ultra此前以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等作为核心卖点,但用户在交付后发现,车辆需通过OTA更新并完成指定赛道跑圈(如浙赛1分32秒)才能解锁全部性能,否则动力输出被限制至约900匹,有钓鱼式营销之嫌,而小米的回应仅是暂停问题版本推送,不肯承认技术伦理问题。
更令人震惊的是,用户选装的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证明仅为装饰性挖孔,既无空气动力学效果,也未显著减重。技术营销泡沫的破灭,直接动摇了公众对雷军一直推崇用户至上理念的信任。
众所周知,雷军曾以亲民企业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他频繁活跃于社交媒体,与用户互动,甚至为车主开车门、捐款母校,塑造出接地气的人格魅力。原本被视为用户之友的雷军,为何在短短几件营销事件中频频失利?他是否在追逐商业利益中背离了初心?企业家IP与企业责任之间的脆弱平衡,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关键所在。
现实很骨感
雷军出身普通家庭,凭借名校背景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塑造了草根逆袭的叙事。他强调不追求暴利、尊重用户,甚至将小米定位为国民品牌,试图将个人奋斗史与用户情感绑定。这样的逻辑在创业初期确实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既满足公众对奋斗故事的想象,又规避了我们对于传统商人逐利无情的刻板印象。
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样的完美人设,实际上是雷军一手为自己埋下的隐患。人格化运营在流量时代极具穿透力,粉丝更多的是将雷军视为朋友而非老板,甚至对他的每一次发言都赋予情感投射。而意外也在此时发生。
小米汽车事故、员工日均12小时工作制争议和营销宣传误导接连曝光,一连串的意外,让雷军的完美人设逐渐崩塌。更关键的是,雷军个人IP与小米品牌的深度绑定,使得任何企业层面的负面事件都被放大为对其个人道德的审判。不得不说,从偶像到反面教材的舆论反转,是企业家过度依赖个人IP而忽视企业长期价值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曾经提到过,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这说的就是资本逐利性,我们迷失在雷军为车主开门的谦卑之下,忘记了他首先是一位商人,逐利本性不可忽视。而雷军同样迷失一声声“军儿”的昵称中,忘记了公众对神级企业家的期待越高,容错空间越小。
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流量时代,企业家的个人形象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但这种资产的脆弱性在于它无法抵御现实的冲击。一旦个人IP成为企业的唯一护城河,任何瑕疵都可能引发信任崩塌。企业家的角色不应是永不犯错的神祇,而应是制度建设的推动者。毕竟,公众需要的不是完美偶像,而是可验证的责任担当。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平时无需展示,但危难时必须可靠。
提线木偶
喧嚣过后,我们只能迎来唯一的结局:雷军无意上神坛,却必然上神坛;网友无意操控舆论,却终被舆论裹挟。公众需要英雄主义,市场需要符号消费,社交媒体需要流量。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刷着雷总加油的评论时,他们并非在支持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参与一场集体情绪的狂欢。有些人既渴望见证逆袭神话的诞生,又隐秘期待他跌落神坛的戏剧性反转。
这种矛盾的撕裂感,在碳纤维前舱盖维权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维权者举着“虚假宣传”的大旗,与高呼“雷总辛苦了”的群体,共享着同一套流量密码。
舆论场的吊诡之处在于,没有人真正掌握方向盘。雷军团队曾试图用技术参数驾驭公众认知,却在事故后发现自己沦为风口的囚徒。当高速事故的一张图片被剪辑成15秒的短视频,当“碳纤维骗局”演变为微博同城热搜第一,企业家的形象修复能力早已被拆解得体无完肤。
更讽刺的是,部分维权者同样陷入非理性漩涡:他们要求“退一赔三”的赔偿,却对汽车工程的技术局限缺乏认知;他们高喊“企业家该下跪”,却选择性忽视SU7在极端碰撞测试中的安全表现。这种双向裹挟,让舆论场变成了情绪提纯的熔炉,每个人既是燃料,也是被灼伤的对象。
对于网友而言,在批判雷军虚假人设的同时,是否也在享受造神的过程?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人设的建构与崩塌,实际上是公众与企业家共同参与的合谋。前者需要符号寄托,后者需要流量红利,而算法则充当了推波助澜的隐形推手。就像被卷入风暴的落叶,没人能决定风往哪里吹,但每片叶子都在为这场风暴提供动能。舆论的飓风过后,留在废墟上的不仅是碎裂的人设,更是整个时代对“真实”的集体性迷失。
而我们该反思的是,在舆论的洪流中,如何守住对真相的敬畏,如何在情绪化的浪潮里,保留一点清醒的、属于人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