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消费类电子产品,到底需不需要“品牌信仰”

IP属地 北京 编辑:朱天宇 三易生活 时间:2025-05-18 18:30:10

当“信仰”一个品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想什么?早在2017年7月30日,我们在《为什么我们信仰索尼》中简单地介绍了索尼的历史,以及他们(曾经的)工程师至上的文化,还有过去在音频算法,电视画质芯片等领域的产业积淀。

从未发布的索尼Walkman手机

即便是到了近8年后的现在,我们也依然对索尼的部分技术和产品抱有敬意与好奇心,并收藏了一些少见的、索尼出品或是与索尼工程师相关的产品。

我们收藏的索尼笔记本电脑和索尼旗舰耳机

但在最近看到索尼刚刚发布的Xperia 1 Ⅶ之后,我们开始对这种“信仰”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并因此有了今天这个可以说是暌违多年的“续篇”。

Xperia 1 Ⅶ并非“烂活”,但却背叛了用户的“信仰”

首先必须承认,站在整个手机行业的角度来说,Xperia 1 Ⅶ并不是一款“一无是处”的旗舰产品。比如它搭载了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最高提供16GB+512GB的内置存储组合,而且还有当下已经非常罕见的TF卡存储扩展;又比如它具备索尼招牌的1/1.3英寸双层晶体管CMOS主摄,以及如今在行业里确实称得上大底的1/1.56英寸超广角,还有更少见的85mm-170mm连续可变潜望式长焦。

甚至就连很多人会吐槽、Xperia 1 Ⅶ这次所谓“来自Walkman金砖”的音频设计,实际效果可能也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无意义。毕竟大家要知道,如今的高通“公版”音频DAC(以2024年度的WCD9395为例)也已经能支持到32bit、384KHz的PCM,以及DSD128格式的解码,而且它的输出动态范围可以高达125dB,信噪比也有110dB。

索尼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家设计的非磁性电容和镀金3.5mm耳机接口,还真是准确地针对智能手机内部严重的电磁干扰环境,对于改善(耳机输出)音质,必然是有切实作用的。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就该为此感到满意了呢?并不是,因为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于所有人都知道,索尼完全有能力将Xperia 1 Ⅶ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但他们就是没有去那样做。

比如在屏幕方面,大家都知道索尼手机现在使用的其实是来自供应链(比如三星)的OLED屏,但对于一款万元级的旗舰来说,2K(1440P)或至少1.5K(差不多1200P)的屏幕分辨率配上120Hz高刷才算是公认“合格”的指标。就算索尼自称因为4K面板不能兼容动态刷新率、会导致功耗太高,可有必要“一刀”砍成1080P吗?更何况这甚至还不是供应链能给出的最好面板,不得不说着实有点搞笑了。

很明显索尼不将S-Master塞进手机,是为了不影响Walkman的销量

又比如在音频方面,此前我们就已经讲过,索尼早在2012年就成功研发了功耗足够低、完全适合于安卓随身设备的S-Master数字功放芯片。后来这颗芯片又经历了数代进化,至今被用在索尼旗下的随身听里,所有人都知道它才是当今这类设备的真正“精髓”,而不是什么无磁性电容或镀金的接口。那么索尼有没有能力将它塞进手机呢?显然绝对有,但他们就是单纯地没有去这么做。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看来,Xperia 1 Ⅶ的“坏”就在于它背叛了消费者的期待,在于所有人都知道索尼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但他们就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故意“偷手”。

消费电子产品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客观的期望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对于Xperia 1 Ⅶ的批判和反思过程中,我们完全地理解了自己对于“信仰”的定义。对于消费者而言,信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对于品牌的盲目崇拜,实际上应该是更接近于对品牌实力的了解和信任,并因此而衍生出、“我知道Ta能做出很好产品”的一种合理期望。

不过请注意,这种粉丝对于品牌方的理解以及对于产品的期望,并不应该是死板的,更不应该只集中于定位更高的旗舰产品上(当然,旗舰产品从成本来说,更容易实现消费者期望)。甚至有的时候,当品牌看似“背弃”了自己原本的理念或设计,但切实地为市场、为消费者做出了好产品时,那么粉丝也有理由会“更新”对于品牌的理解。

颇为讽刺的是,就在索尼发布Xperia 1 Ⅶ的同一天,魅族方面就以Note 16系列诠释了我们上面的这一段见解。作为从M8、甚至是M6SL时代就开始使用魅族产品的老“煤油”,客观上我们并不喜欢魅族Note 16系列的产品设计。因为在我们看来,魅族Note 16系统的外观过于庸俗,是对魅族过往产品审美的一种“背叛”。

Note 16系列虽然“不像”传统的魅族手机,但确实为整个市场做了件大好事

但魅族Note 16系列、尤其是价格最便宜的魅族Note 16是不是好产品?绝对是。因为它客观上解决了500元价位段市场基本上只能买到山寨机,或着不好看知名品牌产品的问题,也迎合了大众的需求、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甚至可能吸引更多的头部品牌入局“500元级别豪华外观入门机”这一细分市场,共同实现对山寨机的“绞杀”,从而对于行业有长期的良性影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魅族Note 16系列虽然“完全不像”传统的魅族手机,但它并不妨碍更多可能以前从未接触过魅族的人喜欢上这个品牌,甚至于对它产生新的期望。或许这些新的“魅友”在审美和产品需求上与我们这样的“老煤油”完全不合拍,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被异化的“粉丝经济”,无法真正扭曲“信仰”的源头

当然,既然讲到“信仰”,就不得不提消费电子市场已经有多年历史的“粉丝经济”,甚至于如今不少消费者都会感到纠结,关于消费电子品牌、用料的“情绪价值”。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粉丝经济”曾经绝对是个好东西,因为在那个年代,大搞“粉丝经济”的品牌绝大多数本就瞄准的是懂技术、会折腾的极客用户。这类用户一方面舍得掏钱去支持一些新品牌,以及他们心目中有创意、但可能不完善的产品。另一方面,当一些品牌的产品经理、甚至是老板自己日日夜夜地在论坛上与用户“高强度对线”时,确实客观上促进了产品和技术的发展。

但问题就在于,懂技术、懂产品的消费者毕竟是极少数,而“粉丝经济”所带来的高用户粘性,又让所有品牌都倾羡不已。于是乎,“粉丝经济”所争取的对象,就逐渐从少数极客蜕变为更少理性思考、更注重感性体验的大众用户。而争取的方式自然也不再是诚恳的产品讨论或是激烈的技术争吵,更多的时候变成了对用户“情绪价值”无原则的迎合。

是的,我们有强调“无原则”这个概念,因为情绪价值有的时候未必是一个正面的概念。但当厂商为了销量,不顾是非地放大某些“情绪价值”,鼓励用户以宣泄来代替思考时,营销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类似宗教传道的行为。

可问题就在于,消费者到底是为什么才去选购一款产品的呢?或许他们在最初购买时,下决定的因素里确实有“情绪价值”,可问题是情绪价值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我们举一个很现实、但也很讽刺的例子,假设真有某个品牌靠“信仰”卖了高价,但实际上的客观性能并达不到同价位产品的平均水平(甚至可能还差得很远),那么它的用户难道在日常使用中会对其毫无察觉吗?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手机拍照不及竞品,当他们录视频时出现掉帧,当他们打游戏时发现比其他更便宜的手机都要卡的时候,难道厂商会指望用户用“信仰”,“情绪价值”来自我说服吗。

当然,不是说“情绪价值”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它最终还是要落到现实。就拿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多个品牌“自研芯片”这件事来说,大家为什么会期待、欢迎自研芯片,而且希望有越来越多品牌可以实现芯片的自研呢?

是“自研”这两个字能让芯片性能更强吗?显然不是。绝大多数朋友支持自研芯片、支持国产半导体产业,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海外厂商芯片的价格基本包含了三个部分,即本身的使用价值(性能对应的价值)、关税和运费,以及因为国产芯片缺位所导致的市场溢价。

如果能够有更多、更强的国产芯片出现,那么消费者就理应可以享受到真正没有关税因素、也没有市场溢价,既便宜又好用的国产消费电子产品。由此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改变,并切实体验到国内相关产业进步的成果。

这难道不才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甚至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参与者,大家真正期待、且对于“自研芯片”所抱持的“信仰”吗?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