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五五”时期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建设,其核心支撑要素及关键挑战有哪些?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统筹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最大的支撑要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科技和产业不能是‘两张皮’。”5月18日,在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现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执行负责人、原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点在何处?
“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我们要想实现宏观的目标,那一定要围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落点在哪儿?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何海峰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最大的支撑要素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而金融如何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也是重要的支撑要素。
对于产业发展或将面临的挑战,何海峰表示,经济运行中的外部及内部的不确定性是最主要的挑战因素,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技术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等。
在分析产业经济时,何海峰还提到了产业范围、产业边界和产业深度三个新概念。他表示,产业范围是指从范围经济的角度出发,不能只看产业或行业的发展规模,还要看产业的构成与产业之间的支撑连接,更加重视产业的范围和领域。
在微观经济学或中观经济学上,产业边界类似于一个产业或者行业生产的可能性,或是可行性的边界。何海峰表示:“要把握住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任何一个产业,都是在开放的场景中发展壮大的,内需与外需要动态辩证地把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就是我们所说的双链融合,在相关产业发展中,我们第一步提出了四链融合,包括资金链和人才链。”何海峰提到,当前全球经济秩序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变得更加重要,产业深度并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深浅,而是要从原材料、中间品、终端品,再到对应的技术工艺等链条进行深度建设。
结构性融资如何撬动绿色创新增长极?
当前,国内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新质生产力驱动”转型,如何通过金融政策工具创新与制度型开放,既强化对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的精准支持,又平衡好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的关系?
“对于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来说,最重要也是最需要的金融支持是什么?是融资。”何海峰表示,融资有三个基本要素:数量、价格和期限,但一个是前期投资风险高,一个可持续成本高,怎么办?
何海峰向记者表示,要把金融市场特别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方面利率更低、期限更长,例如结构性政策工具;另一方面要对相关标准进行考核,并监管执行,同时做出动态优化调整。
“金融开放很重要,两种金融资源,内外两个金融市场,都要充分发挥作用。”何海峰表示,金融开放要综合考虑行业准入、机构展业和资金流动,单一机构的合规风控体系建设、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都需要不断完善升级,跨境资金流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仍旧是未来风险防控的重点,这需要国际监管合作,同时也可以借助大数据、AI等现代技术手段作抓手。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