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增程+插混占比超50%,新能源车市“销量与减碳”如何兼得?

IP属地 北京 编辑:苏婉清 车市睿见 时间:2025-05-19 16:34:15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结构性转折点,中汽协数据显示,截止至4月,增程式与插混车型合计销量占比首次突破新能源市场的50%,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力量。

问界M8、阿维塔06等新车的密集上市,以及小鹏、小米等车企加速布局增程赛道,标志着行业技术路线进入深度博弈阶段。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市场对续航焦虑的刚性需求,更引发了对消费导向型新能源产品的再思考——增程与插混技术究竟是碳中和时代的务实选择,还是阶段性过渡方案?

用户需求与技术红利的加持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在2024年已初现端倪。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统计,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26.2万辆,其中插混与增程式车型贡献451.9万辆,同比增速高达85.2%,远超纯电车型15%的增速。这一差距在2025年进一步拉大,混动车型市场份额逼近50%,而纯电渗透率则从60%降至58%。销量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用户需求与技术红利的共同作用。

从消费端看,用户对“无焦虑体验”的追求成为核心驱动力,增程式车型通过大容量电池(CLTC纯电续航普遍200公里左右)和燃油增程器的组合,既满足了城市通勤的低成本需求,又解决了长途出行的续航焦虑。

以理想L系列为例,其综合续航突破1000km,纯电模式下每公里成本不足0.1元,精准切中了家庭用户对经济性和实用性的双重期待。而插混车型则通过多模式驱动技术(如比亚迪DM-i的串并联系统),在馈电状态下仍能将油耗控制在3L/100km以内,兼顾动力性与经济性。

技术层面的突破则为市场扩张提供了基础支撑。增程式结构因省去复杂的变速箱系统,研发成本较插混低40%,生产线改造成本仅为插混的三分之一,成为新势力快速进入市场的技术切入点。理想汽车凭借单一增程路线,在2024年实现年销超50万辆;问界M7单车型交付量突破19万辆,验证了该路径当下的商业可行性。

相比之下,插混技术凭借规模化降本优势,将价格下探至10万元区间。比亚迪DM-i车型年销超百万辆,覆盖从入门级轿车到高端SUV的全产品矩阵,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穿透力。

环保质疑、技术迭代的争议和博弈

当市场为混动车型的销量买单时,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议也愈发尖锐。增程式技术自诞生起便面临环保性质疑,其“油→电→动能”的两次能量转换机制,在高速工况下能耗较插混高15%-20%,碳排放表现引发关注。大众中国CEO冯思翰曾公开批评增程式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欧盟在新能源政策中将插混列为重点支持对象,而对增程式施加更严格的碳排放核算标准。

但市场派认为,环保争议忽视了现实应用场景的复杂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2025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指出,增程产品节油率可达30%-50%,在充电基建尚未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其“无焦虑”特性仍是用户刚需。在他看来,插混结构复杂、燃料电池成本过高,增程式用“油发电-电驱车”的极简逻辑,既保留电车驾驶质感,又避开充电基建短板,是“燃油车向纯电过渡的最优解”。这种矛盾凸显了技术路线体系的多维性——在理想环保目标与现实用户需求之间,市场正在寻找动态平衡点。

车企的战略选择同样折射出技术路线的分化与融合:新势力阵营中,理想、问界、零跑以增程式为突破口,快速建立市场认知;传统车企则深耕插混技术,比亚迪DM-i、吉利雷神Hi·X通过专利壁垒构筑护城河。

不过,这种分野正在被打破。理想推出纯电车型Mega,小鹏、极氪加码增程赛道,比亚迪计划将800V高压平台与DM-i技术结合,实现“超快充+低能耗”双突破。技术路线的交叉渗透,反映出车企对市场的多重押注。

而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来自技术迭代的速度,800V高压平台的普及正在改写市场逻辑,充电时间缩短至15分钟,续航提升20%,且适配混动与纯电车型。阿维塔、小鹏等企业已推出支持800V的增程/插混车型,阿维塔07增程版搭载3C快充,纯电续航达245公里。

若800V大规模落地,混动车型的补能劣势将被弱化,但其对电驱系统、热管理等零部件的升级需求,也可能推高成本。另一潜在颠覆者是固态电池,宁德时代预测其2027年量产将彻底解决纯电续航焦虑,届时增程与插混的“过渡属性”或面临挑战。但行业共识认为,在2025-2030年的窗口期内,混动技术仍将是市场主流。

增程与插混的爆发,本质是用户需求与技术现实相互妥协的产物。它们以“无焦虑体验”填补了纯电车型的短板,却也因环保性与技术先进性陷入争议漩涡。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所言,“新能源技术路线更多元化,是产业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意味着通过市场竞争,为不同技术找到了出路。”

在充电基建完善与电池技术成熟前,市场选择的不是“完美技术”,而是特定条件下的“最优解”。增程与插混的共存与竞合,在目前一定时间内仍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常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