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低价销售行为的多维剖析:影响、竞争性质与法律边界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如风 电商控价欧阳 时间:2025-05-19 19:30:49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低价销售行为已成为影响市场秩序与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 年涉及低价销售的市场投诉案件同比增长 18%,折射出这一现象的复杂性与紧迫性。本文将从市场影响、竞争性质界定及法律合规性三个维度,对低价销售行为展开系统性分析。

品牌控价全网搜:信羊

一、低价销售对市场与品牌的三重冲击

(一)市场秩序的紊乱与恶性竞争形成

低价销售易引发 “价格雪崩效应”。以某快消品行业为例,当部分商家将原价 10 元的商品降至 8 元促销后,消费者心理价位锚定降低,导致坚持原价销售的商家月均销量下降 40%。为维持市场份额,行业内 70% 的商家被迫跟进降价,最终形成全行业利润率下滑 12% 的恶性循环,严重破坏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二)品牌形象的信任危机与价值损耗

低价销售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占比高达 35%(中国消费者协会调研数据)。某国际美妆品牌曾因大量低价仿冒品流入市场,导致消费者投诉量激增 200%,品牌美誉度在半年内下降 27 个百分点。此类现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使品牌前期投入的品牌建设成本(平均单个品牌超千万元)付诸东流。

(三)品牌方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发展阻碍

从财务视角看,低价销售直接导致品牌方双重损失:一方面,品牌溢价能力下降使产品附加值缩水;另一方面,代理商违规低价销售造成渠道利润压缩。某国产手机品牌因代理商低价窜货,2023 年渠道营收减少 2.3 亿元,被迫投入 5000 万元进行市场秩序重建。

二、低价销售行为的不正当竞争性质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 修订版),并非所有低价销售均属违法,需结合行为动机、市场影响及法律要件综合判定。典型不正当竞争情形包括:

掠夺性定价: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某互联网打车平台曾因 “0 元打车” 策略被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处以 182.28 亿元罚款。假冒侵权低价:通过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实施低价竞争。2024 年,某运动品牌维权案中,侵权商家因低价销售仿冒鞋类产品,被判决赔偿品牌方 500 万元。商业秘密侵权低价:窃取竞争对手商业秘密后,以低价抢占市场。此类行为需满足秘密性、价值性及侵权行为等构成要件。

三、低价销售行为的合法合规情形解析

(一)库存清理与临期商品处理

依据《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商家以合理方式处理临期或积压商品属合法行为。某连锁超市通过 “临期食品专区”,在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前提下,实现临期商品周转率提升 60%,既减少损耗又维护了市场秩序。

(二)新品促销与市场培育

企业为推广新产品进行限时低价促销,需符合 “正当商业目的” 原则。某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产品上市初期推出 “尝鲜价”,通过明确的促销期限与品牌方授权,成功在三个月内实现 1.2 万辆销量突破,同时未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三)其他正当理由的低价销售

法律允许基于成本降低、季节性调整等合理原因的降价行为。例如,农产品因丰收导致市场供应过剩时,农民适度降价销售不构成不正当竞争。但需注意,此类行为不得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或扰乱市场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低价销售行为的治理需平衡市场活力与秩序维护。品牌方、监管部门及经营者应准确把握法律边界,通过合规经营与有效监管,共同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