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极氪四年后,“70后”安聪慧将迎来升迁时刻。近日,在吉利汽车(0175.HK)2025年一季度业绩发布会暨“一个吉利”战略整合计划说明会上,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吉利控股集团运营管理工作。
接替安聪慧的依旧是淦家阅。这位“80后”曾在四年前从安聪慧手中接过了吉利汽车集团CEO一职。安聪慧在极氪打拼的四年里,淦家阅也在吉利汽车的发展中积累了充分的实战经验,并用吉利银河系列的爆火,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未来,他将出任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CEO,同时掌管集团下设吉利银河事业部和极氪科技事业部。
二人的交接节点将发生在极氪并入吉利汽车之后。在此之前,安聪慧仍担任极氪科技集团CEO。
安聪慧执掌吉利控股
加入吉利近30年的安聪慧,曾将企业管理比做“马拉松”,强调持续调整但永不停歇。这种比喻源自于他学生时代的长跑运动员经历,后者塑造了他“马拉松式”的韧性与耐力,也为他后来有能力主导汽车界最负盛名的“蛇吞象”——吉利沃尔沃并购案、推动吉利汽车在2017年大盘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实现销量破百万等重点事件中埋下伏笔。
2021年,全行业转舵新能源赛道之时,履历已颇为亮眼的安聪慧再次接下吉利开创纯电豪华品牌的重任,在彼时行业内对自主新能源的唱衰声中,组建了极氪。四年坚守,安聪慧完成了从吉利“安总”到极氪“聪聪”的身份转换,率领极氪冲击中国新势力高端豪华销量第一,也为其带来了香港会计准则下初步盈利的财报。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极氪实现营收220亿元,并已在香港会计准则下连续三个季度摆脱亏损困扰,单季度盈利5.1亿元,综合毛利率则达到历史新高的19%水平。一季度内,极氪科技集团销量114011台,居中国新势力高端豪华销量第一。其中,承载着“极氪向上”愿景,极氪着力打造的豪华旗舰MPV极氪009蝉联40万以上MPV、40万以上纯电全品类“双料销冠”,收获一众明星车主。极氪通过在高端豪华新能源领域的成功尝试,给了曾经贬低中国车企低质低价低端品牌形象的人一记耳光。
带着这样的成绩,安聪慧即将回归吉利控股集团。5月15日,吉利宣布,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吉利控股集团运营管理工作。
此前,吉利通过并购等手段形成了10余个品牌,虽快速铺开资本布局,却也导致内部资源分散、内耗加剧。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明确表示,只有改变过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现象,进行深度整合,把公司的资源凝结成一个拳头,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因此,在一些人看来,安聪慧此番执掌吉利控股集团,意味着吉利战略重心从资本扩张全面回归生产制造与实业本位。
实际上,本次任命以前,极氪副总裁陈奇、姜军已分别兼任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首席座舱科学家,待安聪慧到位,未来,吉利、领克、极氪等几大核心品牌有望更加紧密地协同作战,并形成优势互补。
“80后”淦家阅二度接棒
安聪慧回归吉利控股后,极氪科技集团将归入吉利汽车集团CEO、“80后”的淦家阅管理。这算是他第二次接力安聪慧。2021年,他曾从安聪慧手中接过了吉利汽车集团CEO一职。
如今已迈入不惑之年的淦家阅,通过在任吉利汽车CEO期间的四年磨砺,不再是“初露锋芒”。他主导的吉利银河系列2024年销量超49万辆,同比增长80%。其中银河E5、星愿等车型上市即成为爆款,银河E5交付20天破万,星愿上市16天交付破万。2025年一季度,吉利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2.2%,超过国内行业平均水平,离不开吉利银河系列的突出表现。
根据吉利安排,淦家阅将在极氪重整完成后,担任合并后吉利汽车集团CEO,同时掌管集团下设吉利银河事业部和极氪科技事业部。此后吉利汽车集团旗下将有四大主力品牌,包括极氪品牌、领克品牌、银河品牌以及中国星。
极氪回归吉利汽车后,势必进行产品技术与战略协同。据悉,目前极氪科技掌握全栈自研核心技术,拥有SEA浩瀚架构、“三个 800V”超快充生态等众多自研技术,近年极氪在新能源核心领域的首发科技也超过167项,整合后这些领先技术或将赋能吉利汽车各品牌的产品打造,增厚竞争力。而在产品布局层面,四大品牌统筹管理也将避免出现产品间定位重复、相互内卷的困扰。
淦家阅称,吉利在产品战略上已形成共识,在资源战略上进一步聚焦协同,未来将继续建立统一架构,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杜绝重复投资。整合后集团将实现整体效益超5%,研发效率、管理效率及营销效率达到15%-20%。
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李东辉则表示,未来要力争实现研发层面数十亿元的节省、采购层面节省几十亿元的目标,达到管理费用与营销费用双下降的效果。
销量层面,今年,吉利汽车集团的销量目标为271万辆,其中银河品牌拟冲刺百万销量,而极氪品牌、领克品牌分别计划达到32万、39万辆水平。同时,今年吉利汽车集团共计将推出9款新品。全面整合对销量又是否有所助益,不妨拭目以待。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