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资讯 » 正文

“顶风”发布小米YU7:雷军的“背水一战”?

IP属地 北京 编辑:江紫萱 汽车大观 时间:2025-05-19 22:30:28

一向喜欢营销互动的雷军,现在一定很怕上热搜。

自从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碰撞爆燃的重大交通事故,仿佛打开了小米汽车的潘多拉魔盒,一个月的时间,质量质疑、安全争议、虚假宣传等负面话题接踵而至,小米汽车翻车了,雷军也塌房了。

流量明星遭受质疑的第一法则,是保持沉默。雷军也只能如此。在这一个多月,他暂停了在社交媒体上的健身打卡互动,抖音更新还停留在3月底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连4月下旬汽车行业最重要的上海车展也缺席了。

5月15日,雷军在小米价值观大赛公开亮相,首次公开了过去一个月自己及小米高管们的状态,并回应了外界所关注的小米汽车安全话题。

“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

但这就是顶流的代价,当雷军和小米汽车用一年就走完其他车企五六年走完的路,完成上市首年交付量突破13.5万辆的业绩时,市场势必要以更严苛的效率和标准审视小米汽车。

雷军也选择不再沉默。5月22日,小米首款SUV小米YU7将在风暴中如期发布,而这款车势必会在风口浪尖迎来更大的讨论和质疑,无论是对这款车的技术,还是雷军个人。

但一个企业,要想真正走出漩涡,或许就要有这样的品质,对于雷军和小米汽车而言,或许也会在喧嚣与泡沫中审视发展逻辑的得与失,更启发整个行业再次思考:如何在流量泡沫中守住造车本质?当营销声量盖过技术音量,怎样在速度竞赛中校准发展方向?

车企的战略也好,创新也好,事实上都要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做不到这点,终究会被反噬。

退车退钱,踩到红线了

任何车企,在任何时代,安全都应该成为其进入市场的思想钢印。

雷军曾称,未来小米要在汽车安全的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要做的不仅仅是合规,也不仅仅是行业领先水平,“我们要做的是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做出(超越) 行业水平的安全。”

但正是安全,成了小米汽车的第一个耻辱柱。3月29日之后,小米SU7又于5月17日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而现在,不仅仅是安全,更摊上了“造假”这种在快销品、食品上才有的新闻。

小米SU7 Ultra正因为“挖孔版”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引发车主维权。这款车型的核心选装件——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称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双风道高效导流散热”等功能,但在实际拆解中被证实仅为外观装饰。

有媒体报道,一位购买SU7 Ultra的车主用鼓风机测试时,前舱盖开孔处的纸巾毫无反应,证明风道设计并未形成有效气流;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既未连接刹车系统散热,也未增加车辆下压力。

5月7日,小米汽车发布致歉声明,对于挖孔相关争议,称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并且,小米承诺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人民币2000元)以表诚意。

修复对一个品牌的信任需要之前建立信任的数倍付出,付出多少因人而异,但2万积分肯定是不够的。

有律师称,这已涉嫌构成违反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不当宣传行为,也涉嫌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如果最终认定情节严重,那么这一行为甚至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先斩后奏,沟通失效了

也正是一起起舆论事件,让最擅长与用户沟通的小米乱了阵脚。

在微博拥有204万粉丝的网络作家“风云XTony”发文称,其作为小米SU7 Ultra挖孔版准车主,已经与小米汽车副总裁李某某、销售交付服务部总经理张某,线下约谈三个多小时,但没能达成最终方案。“风云XTony”表示,小米方面说退订会直接造成小米汽车的崩塌。该博主还称他们的维权诉讼群目前已达70多人,准备一起起诉小米汽车虚假宣传,主张退一赔三。

4月30日,小米汽车通过OTA推送SU7 Ultra 1.7.0版本更新,新增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将车辆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用户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专业赛道)并达到官方设定的成绩,方可解锁全部马力。

小米汽车的本意是出于对SU7 Ultra大马力的担心,避免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但有车主对于小米汽车未充分征询用户意见,就单方面决策的行为感到不满,SU7 Ultra正是凭借着超强马力等吸引关注,交付后性能却被限制,这并不合理。

对于单方面决定限制马力问题,小米不得不再次道歉,承认在沟通和说明方面做得不到位,没有充分征询大家意见,已暂停推送,并会在4~8周内通过新版本解决。

马力限速事件以小米道歉暂时告一段落,代价则是小米汽车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首次出现负增长。

乱象不休,看客都累了

在《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雷军提到小米自创立至今12年只干了一件事: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改造传统制造业,实践、丰富“互联网+制造”,推动商业社会的效率革命,以实现最大化的用户利益和社会经济运转效率。

而这次,小米汽车是用自己的风波推动了行业规范。

前不久,工信部组织了车企集体开会,要求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翻译过来就是少吹牛,老老实实告诉消费者到底说的是什么技术。随后,小米汽车把“智驾”表述改成了辅助驾驶,“蔚小理”、零跑等车企都更改了智驾相关表述。

智驾一夜之间变辅助驾驶,本质是技术的实事求是。但大家心知肚明,车企们为了抢占用户心智,仍会选择在规则边缘游走——以合规之名,行“极限营销”之实,用精心包装的话术勾勒“能力天花板”的想象图景。

所以即将上市的小米YU7,肯定还得继续“吹”,即使冒着被骂风险。

现在,小米YU7尚未正式发布,社交媒体上已涌现大量“车主维权贴”了。说其“设计抄袭”“空间局促”“续航虚标”等问题,甚至有人晒出“机油泄漏”“车门缝隙过大”等虚假照片,要求退换车。

群起而攻之,行业还是这么乱。就像最近发生的这几起事件,小米自然是有问题的,但这样有组织的维权,说是没有推手,没有竞争对手的加持,也是不可能的。就连维权的博主,也觉得对家太恶心。

5月22日的发布会,除了小米YU7,还有手机SoC芯片小米玄戒O1的发布,如果这款芯片的自研水准,比如3NM制程很高,自研水平不掺水分,自家旗舰机下半年能用上等,比一切解释都重要。

看客是永远站在安全距离外投掷石子的人,在阵痛中,唯有硬核技术才是穿透噪声的利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