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兴兴读博士就没宇树科技,那马云的成功岂不是说明连硕士都没有必要读,更进一步曹德旺的成功岂不是说明初中都不该读,小学文凭足够了?陶华碧几乎没有读过书,是不是说明认字都多余?
人才这个东西不能倒因为果,不能说某个著名的人才有某个标签,就说明他的成功源自于某个标签。相比较王树国校长我毫无疑问是一个小人物,但是王树国校长的这个人才观我认为大有问题。
每一个人才的路径都应被尊重,不能预设、不能统一、也不能因为某人成功了,就默认他所走的路径具有唯一正确性。王兴兴没有读博士建立了宇树科技,但是他要是读了博士,谁敢保证他不会成为比马斯克还有成就的企业家呢?
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梁文锋、王兴兴、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宇树科技、大疆吗?直击我国当前人才教育痛点问题。
王兴兴的成功,确实与其脱离学院体系、深入科技前沿实践密切相关。他选择了一条与传统教育路径不同的创新道路,在人形机器人这个技术与市场都极具挑战的领域中实现了“0到1”的突破。这种成果为我们重新认识“读博士是否必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案例。但也必须警惕另一种极端观点——不能因为他成功了,就证明所有的选择都是对的。
如果用“成王败寇”的逻辑来看待王兴兴的创业路径,极容易落入“只要成功了,过程就都是正确的”这种认知陷阱。这种判断方式本身就是对“人才不能假定”这一观点的误读。王兴兴的选择之所以值得尊重,并非因为他没有读博士,而是因为他在正确的时间、具备独特的视角和能力,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他当初选择继续攻读博士,也未必就一定无法成功,问题的关键不是“博士”这个标签,而是个体能力与环境匹配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将王兴兴的路径模式化、普适化。也不能以此否定博士教育的价值。正如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所示范的那样,他作为拥有物理学博士背景的企业家,依旧能够引领互联网潮流。他在论坛上也坦言,应试教育抑制了创造性思维,指出即便在高学历人群中,真正的突破也往往需要跳脱体制惯性。这同样反映出,教育体系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真正能力的问题。
像马云、曹德旺这样的企业家,也被频繁拿来与“学历无用论”挂钩。但他们的成功也并非学历低就自然成才,而是建立在超强的战略眼光、社会洞察力和执行力的基础上。将他们的成功简化为“学历不重要”的逻辑,不仅掩盖了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与特质,也可能误导他人走入盲目模仿的误区。
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业的讨论中,应当持有更加理性和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要承认,学历并不是决定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成功即真理”的功利判断。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教育如何回归本质,帮助每一个人挖掘自己的独特潜能,而不是设定一条通往成功的唯一轨道。王兴兴的成功不是读不读博士的问题,而是他是否在合适的位置上,把握住了时代的机会,并用自己的能力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