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至13日,全国首届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用海政策与前沿技术高级研修班在北京理工大学成功举办。这届研修班是在国家有关部委指导下,由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能源与装备建设分会、水利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电投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中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主办,国晟世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晟金烨(北京)防务科技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支持。研修班学员主要来自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大唐、华能、华润、中电建、三峡、国晟科技、金风等海洋新能源头部企业和北大、清华、北理工、南方科技大、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华北电力规划设计院、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和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重点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部分中型国有和民营企业的科研和管理人员。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金灿荣教授作开学动员
有关领导与研修班学员合影
研修班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战略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政策、法规研读与海洋能源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加强科学管理相结合,邀请了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兼综合处处长张志华、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金灿荣、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助理兼国际部主任姜昊、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峰、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玉峰、德国能源署驻北京联络处主任陶光远、国电投资深专家许卫东、西北勘测设计院新能源研究院总工程师惠星和国晟科技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刘松民等知名专家授课,重点围绕“新时代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用海政策解读与展望”“能源产业由陆向海趋势与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海上风电、光伏节约集约用海”“海洋新能源发展前沿技术与热点问题”“海洋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环境与机遇”“德国能源转型启示与新时期中德新能源合作途径”“海洋新能源工程技术创新与项目精细化管理”等专题进行了不同维度、不同角度的详尽讲解,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座谈交流和参观见学,使学员们在准确把握国家用海政策、能源法规,学习海洋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同时,了解海上风电、光伏和储能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并对新时期我国新能源企业进一步“走出去”机遇、环境和途径“心中有数”,提高了学员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信心和依法依规组织开发海洋新能源工程的实际本领,为促进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高海洋风电光伏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管理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张志华在授课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教学相长,是本届研修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研修过程中,国家有关部委专家通过“圆桌会议”形式把参加研修的新能源企业代表请上台来,了解海洋能源企业发展需求,倾听一线新能源企业的呼声,围绕海洋新能源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开展充分交流。学员们普遍反映,参加这届研修班很“解渴”、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国家用海政策和前沿技术,而且加强了专业对接、政企交流、上下通气,推动了海洋新能源产、学、研、管四方合作,促进了海洋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使海洋能源真正能够成为企业发展新“风口”、行业发展新“引擎”。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院执行院长胡小峰授课
海洋新能源产业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与海洋环境、海况气象和卫星海洋应用密不可分。为提高学员知海、用海能力,研修班5月13日专门组织了研修班学员集体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参观见学。大家普遍带着工作实践遇到的实际问题与两个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业务交流。其中,来自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的杜溪婷和来自金风科技的张哲感受颇深。他们认为,这种参观见学很“管用”,也很开眼界,过去他们仅是“远距离”了解海洋环境预报工作,今天能够与两个中心专家“零距离”研讨,对于其业务工作很有帮助。
研修班学员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参观见学
研修班学员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参观见学
近年来,随着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为主体的海洋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以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经济潜力,成为能源企业腾飞的新“风口”、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掌握国家用海政策和新能源前沿技术,日益成为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新能源企业做优、做大、做强的“制胜之道”。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能源与装备建设分会理事金海年博士向记者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关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能源与装备建设分会将继续在国家有关部委指导下,充分发挥国家级学会“桥梁”“纽带”作用,以研修班为起点,适时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研修和会展活动,推动海洋新能源产、学、研、管、用的合作和上、中、下游的对接,加快塑造新时代海洋能源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海洋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新引擎、新风口。
研修班学员赴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座谈交流
全国首届海洋新能源产业用海政策与前沿技术高级研修班结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