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同济大学教授 余卓平:构建低碳交通与智慧能源的新生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EV充换电 时间:2025-05-21 21:00:47

5月13-15日,由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中国充电桩网、充换电百人会、光储充换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2025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简称:金砖充换电论坛)在上海汽车城瑞立酒店&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聚焦“推动充换电产业全球化高质量发展”这一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的主题,汇聚行业精英,搭建交流空间,打造出一个集技术交流、品牌展示、会议研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同济大学教授 余卓平

5月13日上午,同济大学教授 余卓平出席金砖充换电论坛并发表演讲,深入剖析新能源汽车与充换电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下是余卓平教授讲话的核心内容:

回顾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汽车产业历经变迁,从轿车进入家庭引发多种讨论,到如今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实现了从能源、排放到产业自主等多方面的积极转变。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截至 2025 年 3 月,已达 3447 万辆,纯电动汽车保有量 2402 万辆,对充电需求极为迫切。

充电基础设施现状与问题

目前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达 1374.9 万台,包含公共充电桩 390 万台、私人充电桩 984.9 万台,初步形成覆盖城市、高速公路、乡村的三级充电网络,但相比车辆保有量仍存在缺口。且公共充电桩占比偏高,私人充电桩建设有待加强,而充电时间长、超充闪充技术发展对电网冲击大等问题亟待解决。

呼吁加强住宅小区充电设施建设

城市更新改造应注重老旧小区停车及充电设施建设,保障车辆停放与充电需求,以刺激汽车消费,避免因停车充电难题制约汽车产业发展。

充电技术创新方向

提出超充、闪充、无线充电、光储充换一体化、人工智能赋能充电等技术的重要性,需根据应用场景对充电设施进行分类管理,如住宅小区、企业停车位、公共充电桩等,推动充电技术多样化发展。

充电技术的分类及发展方向

要注重充电设施与可再生资源的连接互动,如在公共充电桩领域加强可再生资源利用,以及重视家用电晚间充电与可再生资源技术的结合。提出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与前景,即使其效率稍低于直接插电也值得发展,同时倡导推动智能机器人、移动充电等智能充电技术,并指出充电行业未来将实现人工智能高度赋能,呼吁 V2G 智能充电与电网平衡。

产业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充电行业在规模化、核心技术突破上取得成果,但仍面临超充技术对电网稳定性冲击、电池技术迭代与充电设施结构失衡、换电标准体系滞后等问题。新能源汽车变革将构建低碳交通与智慧能源新生态,期待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金砖充换电论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