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中国无人驾驶政策分析:从顶层设计到场景化落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小土科技 时间:2025-05-23 11:30:41

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已构建起涵盖国家战略规划、技术标准制定、地方试点创新的多层次政策体系。从自动驾驶分级认证到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部署,从环卫车等低速场景商业化探索到高速公路场景测试,政策红利正持续释放,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向规模化应用迈进。

一、国家战略引领:从《中国制造2025》到“车路云一体化”试点

中国对自动驾驶的顶层设计始于2015年《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之一。此后,政策密集出台,逐步细化技术标准与产业路径:

技术分级与准入管理:2021年《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40429-2021)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定义了L0-L5级自动驾驶功能,为技术研发与产品认证提供了依据。

试点示范推进:2024年6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试点,覆盖7个城市,涉及9家车企与9个运营主体,重点探索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模式。2025年进一步扩大至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推动基础设施与车辆协同发展。

产值目标规划:据《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2025年产业增量预计达7295亿元,2030年突破2.58万亿元,凸显政策对经济拉动效应的预期。

二、地方实践创新:从封闭测试到全域开放

地方政策以场景化应用为核心,形成差异化探索格局:

(一)客运与物流领域

深圳:2022年《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率先解决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划分问题,明确无驾驶人期间事故由车辆所有人担责,为商业化扫清法律障碍。

北京与广州:2025年两地分别通过地方立法,允许L3级以上车辆上路。广州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域商业化运营,南沙、黄埔等区已开放有安全员的全无人驾驶测试,预计年底投入车辆超500台。

合肥与珠海:合肥骆岗公园建成全球首个“四证合一”载人无人飞行器运营区,珠海横琴试点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涵盖无人公交、巡航船与无人机配送,探索复合场景应用。

(二)城市治理领域

作为自动驾驶技术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场景,无人环卫成为破解传统环卫人力老龄化、作业安全风险高、效率不足等痛点的关键抓手。

规模化落地:广州计划2026年前投放1000台无人环卫车,优先覆盖夜间人行道、交通枢纽等场景,并通过设备补助降低企业成本。深圳则通过政策强制要求新签环卫合同中配置无人设备比例,加速技术迭代。

标准化建设:广州市城管局牵头制定《自动驾驶环卫车辆设备作业规范》,建立从设备性能到作业流程的完整标准体系,为全国提供“广深经验”。

三、专项政策突破:无人环卫车

无人环卫车作为低速无人驾驶的典型场景,政策支持呈现三大特征:

需求牵引:针对环卫行业人力老龄化、高危作业痛点,政策明确将“机械替代”作为核心方向。例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鼓励在港口、物流园区等封闭区域优先应用自动驾驶环卫设备。

模式创新:通过“科技公司+环卫企业”合作模式,整合技术研发与场景经验。

成本优化:广州对每台无人清扫车提供最高30%的购置补贴,深圳通过规模化采购将单台成本从70万元降至50万元,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四、立法与标准化:构建安全与创新平衡的监管框架

法律修订: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雷军等代表呼吁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地方更大自动驾驶试点权限,同时推动专属保险制度,化解公众安全疑虑。

标准先行:国家层面加快制定低空空域管理、数据安全等标准,例如《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管理条例》将微型无人机纳入准入清单,而合肥、广州等地通过地方试点探索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伦理与责任:深圳条例确立“生产者-运营方”双重责任追溯机制,要求车辆缺陷导致事故时,生产者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强化技术可靠性约束。

五、挑战与展望

尽管政策红利显著,行业仍面临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配套、成本控制与公众接受度等多重挑战。例如,无人环卫车在开放道路的感知决策能力尚存局限,L4级自动驾驶量产仍需突破车规级芯片瓶颈。

未来或从推进“5G+北斗+高精地图”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技术创新+场景融合”、加快立法等方面实现突破。

中国通过“国家战略定方向、地方试点探路径、专项政策破难点”的组合拳,正加速自动驾驶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商用转型。随着立法完善与生态成熟,无人驾驶不仅将重塑出行方式,更可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增长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