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了昨晚的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没?
雷军一如既往地希望展现出他那亲民又不失激情的“人生导师”的演讲风格,并在发布会上喊出了:“后来者一开始肯定不完美的,总会被嘲笑、被怀疑,但后来者总有机会”、“只要开始追赶,我们就在赢的路上。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的那天!”……
只可惜,舆论环境变了,听众的心态变了,小米也已不再是一年前的小米。
“鸡汤”喝多了,真的会腻。
从一周前曝光的内部讲话,到此次的新品发布会,雷军都没有正面回应包括3月31日的那场车祸、小米SU7 Ultra马力限速事件、挖孔前舱盖被质疑虚假宣传事件,以及小米SU7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出现的鼓包、翘边等问题,诸多疑问在人们心中打了一个又一个问号。在这些问号有答案之前,现有的话术已经很难达到期待的效果。
试图用一个新的热点去掩盖此前的争议,显然是徒劳无功的。
因此我们看到,这一次舆论并没有被雷军的演讲所点燃,当雷军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在介绍小米YU7的设计和车身颜色时,朋友圈里转发最多的,却是法拉利官方发布的一条内容——庆祝现任法拉利副主席皮耶罗·法拉利的80岁生日,以及发布了特别定制的绿色Purosangue车型,灵感源自恩佐·法拉利曾拥有的400 Superamerica。
“这应该是法拉利官方史上流量最高的一条视频。”有媒体如此打趣道。
当然,人家根本不需要这泼天的流量。但,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来自“老钱”的“无声的反击”。
去年,保时捷用“好的设计心有灵犀”来回应小米的“致敬”,这个回应被雷军引以为傲,并多次公开引用,不知道保时捷高管有没有后悔当时的“高情商回复”。如今,“法拉米”来了,法拉利的“回应”,可谓“无声胜有声”。
事实上,“致敬”的做法,影响的不仅仅是小米汽车,而是让整个汽车行业,再次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这两年来,“学小米”、“学华为”俨然成为汽车行业的风向标。很多离职汽车人跟我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因为无论去哪个公司面试,都会问有没有小米、华为的工作经历?
没有这两个公司工作经历的,基本免谈。
这让很多汽车人很苦恼,哪怕他们在这个行业干了十几年,有很光鲜的履历,但都比不上在小米或华为“镀个金”。而且,越是有传统车企(特别是合资企业和豪华品牌)工作经历的,越不好找工作。
汽车行业的“鄙视链”,就是如此现实和残酷。
“学雷军”不仅仅体现在招聘环节,还在营销、研发和产品定义等环节。
比如,在研发和产品定义上,一些车企也在“学”小米:从去年开始,我们看到很多上市的新车,要么“致敬”揽胜,要么“致敬”卫士,还有不少“致敬”理想L9的。
谁卖得好,就“致敬”谁——既然小米能“致敬”得那么理直气壮,既然“致敬”就能名利双收,为什么还要苦哈哈的原创呢?
更何况,原创还要承担更大的失败风险。
在营销上,去年各车企老总纷纷下场直播、拍短视频,打造老板IP和人设成为各公司营销部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最终的效果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今年,除了个性鲜明的长城董事长魏建军外,老板们直播和拍短视频的频次都降下来了。
尽管不便明说,但大家都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还有些企业试图学雷军做发布会,对车身颜色和一些常识性的配置等做细致的讲解,将发布会时长延长至两三个小时,除了让媒体腰酸背痛、怨声载道外,没有起到任何正面的效果。
还有“参数狂欢”。雷式演讲的精华就在于,将平平无奇的功能,用外人听起来很玄乎的数据描述出来,就变成大家“高攀不起”的存在。
比如昨晚讲YU7的外观,用的是“小米YU7拥有 3 倍轮轴比、2.1倍轮高比、1.25倍宽高比”;讲风阻,是“40多处风阻优化,风阻系数0.245”;讲空气动力学,就说“采用100挡主动进气格栅,可以智能开合,降低18个Counts,最高增加14km续航”……
对技术的包装和对参数的极致追求,确实让“米粉们”疯狂。然而。随着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被实测证伪,用户发现4.2万元选装件仅为装饰性设计,也就不可避免引发大规模维权和退订潮。
信任的基石一旦出现裂痕,原有的关系就会摇摇欲坠。而且,在那场大火之后,随着整个行业从“参数狂欢”转向“安全验证”,雷军的“技术叙事”也就很难再支撑用户的期待。
从尊界引发的鸿蒙智行舆情危机,到小米接二连三的舆情危机,行业突然发现,这两家在营销打法上遥遥领先的企业,原来也会犯很低级的公关错误。
这是个驱魅的过程。
上个月,工信部陆续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公告》、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和《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等规范行业发展的公告和准则。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智能新能源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期”进入了“强监管时代”。
这也让汽车企业从“智能化军备竞赛”,转向“品质安全攻坚战”。我不知道随着行业方向的转向和回归,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会不会也能迎来专业主义的价值回归?
传统人才贬值、跨界人才虚火的现象应该被纠偏。否则,流量制造的短期热度,永远也无法掩盖技术底蕴的缺失。
雷军“翻车”了,那些学雷军的企业,应该尽快从盲目的“流量思维”中回过味来。当然,“祛魅”并不是否定创新,而是拒绝用营销泡沫替代技术本质;不是排斥互联网思维,而是让流量回归服务产品的本位。
当“学雷军”的热潮退去,留下的应该是对制造业规律的敬畏——毕竟,四个轮子承载的不仅是用户的出行,更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平安与幸福,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尊严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