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新能源车的细分越来越多。
前脚刚搞懂纯电车,后脚又冒出“增程式”和“插电混动”。
听起来都能加油、都能充电——
可实际上,到底哪种更适合普通人?究竟哪一种车,用起来更划算?
今天就用一篇文章,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01 先说增程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这种车的,是不是真觉得它就是“电池大一点、可以加油的混动”。
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那就误会大了。
因为所谓的“增程式”,其实并不是混动,而是一种结构特殊的电车。
它的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轮子,只负责一件事——发电。
说白了,它开起来就是电车的感觉:
用电机带动车轮,动力平顺、没有换挡、踩下去就走。
只不过,在电快用完的时候,发动机会启动,像“外挂的充电宝”一样,边跑边发电。
听起来是不是挺聪明?但代价也不小。
因为它的能量路径是“烧油 → 发电 → 带动车轮”,比油车多了一道转换,注定更耗能。
所以,一旦进入亏电状态,尤其跑长途,油耗轻松飙到8升往上——
有些车型甚至能到9、10升。
更麻烦的是,这种“边充边用”的方式,还会带来一个副作用:
就像手机一边充电一边打游戏,电池又烫又掉电——
增程车在持续发电时,也会出现动力变肉、噪音变大、震动明显的问题。
这些细节,买前很少有人提,但真用起来,差异非常大。
02 再说插混
说到这种车,说实话,比增程更容易让人误判。
因为看名字,很多会以为,相对于“油混”,这是一种以电为主的“混动车”!
说白了,就是在油混的基础上,电池加大了——能靠电跑,也能靠油跑。
但真开过之后你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所谓的插电混动,指的是:
在电量充足时,车辆可以用电机驱动;
但一旦电量耗尽,还可以切换成油车状态,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轮子。
不仅如此,这种车型还很智能——可以预判道路的情况,合理调配动力,以节约油耗。
譬如在红绿灯起步、堵车时,可以靠电机驱动,以节约油耗;
等到速度上来以后,又靠发动机驱动,以维持最佳效率区间;
此外,它还可以“油电混用”,使得发动机保持在最佳区间,电耗也很低,获得超长的续航。
也正因为如此,比亚迪秦L DMi 的满油满电,甚至能做到2100km 的综合续航。
不过,这么复杂的逻辑,也意味着其结构很复杂,维修不容易。
相对于增程而已,它的维修费用和保养会略高一些,费用介质与纯油和增程之间。
03 究竟哪一种车,用起来更划算?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觉得肯定是插混更划算——能充电的时候靠电跑,电便宜;
电不够就用油跑,油耗还不高,听起来怎么都比增程香。
但现实,并没这么简单。
光看参数,当然插混“看起来”更省;
但真正用车的划算不划算,得看你日常怎么开、在哪开、有没有地方充电。
比如你有家充桩,平时主要在市区通勤,长途跑得不多,那增程反而更划算。
它纯电续航长,每天上下班、接娃买菜,几乎全靠电就能搞定,偶尔跑个郊区也能稳住续航——
说白了,只要你每天愿意插一下电枪,几乎可以当“纯电”用。
但如果你家没桩,充电不方便,出远门的频率又很高,那就插混更适合。
因为你不用管它馈不馈电、电池如何——
加油就能跑,油耗还能压得不高,可靠又省事。
总的来看就是:
增程也好,插混也罢,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焦虑”而生的方案。
只是一个更像“电车兜底”,一个更像“油车补强”——看似都能跑,实际开起来,感受真差得远。
所以,在买之前,还是要搞清楚:到底你更倾向哪种生活?
明确了这点,你就知道,什么车对你最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