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的一句话,把纯电车行业的伤疤撕了个彻底。他没拐弯抹角,直接说破了一个现实:钱,资本早就赚够了。而企业,尤其是那些拼死拼活搞研发的,还在苦撑。更扎心的,是那句老股都卖掉了,像是一声闷雷,在这安静的市场上炸得人心烦意乱。
大家都在讲新能源是可现实并不浪漫。行业平均利润率4.3%,比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还低。这不是增长,这是在硬撑。长城、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年哪家不是烧钱烧到心发慌?可是丰田,去年一家的净利润就2376亿。一个企业,抵得上中国新能源前十家加起来的利润。这个对比,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是血淋淋的现实。
很多人没注意到,新能源车越来越便宜,看着销量在涨,热闹非凡。但谁来扛这低价背后的亏空?不是资本,是企业自己。降价换市场可以,但换不到利润,只换来了更深的亏损。几万块一台车的差价,换不来哪怕1%的毛利。你说卷,卷到最后都卷没了。
魏建军没说谁,他点的是资本。很清楚了,初期投了钱的人早走了,干脆利落地抽身。钱套走了,企业留下来收拾残局。这几年,不少老股东静悄悄地撤了资,也没人大张旗鼓地说。这不是背叛,这是他们擅长的退出方式。漂亮地进场,干净地离开,剩下的,就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了。
长城也亏。连魏建军都说商业闭环根本没法形成。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只靠卖电车,活不下去。补贴退了,成本升了,竞争压着走,每天早上睁眼就要面对一大堆贴着成本价卖车的对手。你不降,没人买;你一降,钱就出不来了。活生生走入死循环。
但问题不只是眼前的钱。一辆车,从电池到芯片,每一环都得真金白银。想降价?那就只有偷工减料。但中国消费者不傻,一看就知道哪家车好,哪家只是在撑门面。电车不是买一堆电池就能开走的玩具,它是出行的工具,命系其上。真正拼的是可靠性、稳定性,还有技术深度。这不是靠价格战能拼出来的。
资本退出了,但消费者还在。他们不会看不见行业的窘境,也不会总是给机会。有车企搞得像直播卖货,每个月都在最后一降。但谁都知道,车不像衣服,退了就完事。这种透支信任的做法,迟早要还。
行业不是没希望。有企业坚持做研发,有人还在砸钱搞电池技术。也有品牌,开始默默提高售后标准,修炼内功。但说实话,没多少时间了。如果继续靠烧钱撑场面,那些真正愿意下功夫的公司,可能连起跑线都看不到。
电车赛道的窗口期,就这几年。资本走了,但市场还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场,这是优势,但也意味着压力。中国品牌能不能真正站起来,不看销量,不看噱头,就看谁能跑到最后。不是一时赚多少,而是有没有能力撑得住寒冬、熬得过转型。
魏建军说的这些,不好听。但有时候,不好听的话才最真。听得进去的,才有机会活下来。那些还在讲故事、拉估值的,可能早就不是奔着造车来的。中国电车的下一步,要靠真本事。不是热度,也不是情怀。更不能再靠资本来撑腰。
这条路不好走。可如果谁都不说实话,可能走着走着,就真的没人再相信电车了。等那天,想追也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