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绿地控股的创始人,张玉良已经执掌这家具有上海国资背景的企业长达30多年。
中房报记者 付珊珊丨上海报道
年近古稀的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再次连任了。
5月22日,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控股”)披露了第十一届董事会会议决议,审议通过了选举张玉良为公司新一届董事长的议案。
作为绿地控股的创始人,张玉良已经执掌这家具有上海国资背景的企业长达30多年。就在八年前,张玉良打破国企领导60周岁退休惯例实现连任,彼时业界对此也有质疑,但有接近绿地集团的人士回应表示,绿地控股并非传统国企,因此相关退休规定并不适用。如今,这位“超期服役”的董事长愈战愈勇,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此外,绿地控股还披露了几项重要人事变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董事、执行总裁张蕴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再担任相关职务,同时,陈军担任公司执行总裁。
过去一年,绿地控股的业绩承压,公司亏损超百亿元,而这种亏损状态还延续至今年一季度,新一届管理层将如何带领绿地控股突破困境?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就此采访绿地控股,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
“黄金搭档”退休离任
张蕴可谓绿地集团的“老人”。
据公开资料显示,张蕴自1992年加入绿地集团,从名不见经传的售楼员做起,一路做到绿地控股董事、执行副总裁,先后担任绿地集团房地产市场营销部销售经理,绿地集团房地产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上海绿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绿地集团资产经营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上海绿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绿地集团总裁助理、副总裁、执行副总裁、执行总裁、党委副书记等多个职务。
张蕴陪伴绿地控股30多年发展,其本人也是各种荣誉加身。张蕴曾是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获得的荣誉包括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3中国商界木兰,等等。
有消息表示,绿地集团两位副总裁——西南事业部总经理孙志文、西北和中原事业部总经理李蓟,都曾是张蕴在管理营销条线时的得力手下。这两位职业经理人能够从营销基层一路晋升至集团核心管理岗位,除了自身能力外,也得到了张蕴的助力。
在张蕴任职期间见证了绿地控股发展的多个高光时刻,其个人年薪也水涨船高,在2020年时,张蕴的个人年薪高达773.8万元,但随着此后房地产行业整体遇冷,其年薪也逐年下滑,2021年至2024年的个人年薪分别为754.4万元、464.6万元、457.2万元、294.9万元。
与张蕴退休公告一同发出的还有一项重要董事会决议,即同意聘请陈军担任公司执行总裁。
公开资料显示,陈军拥有博士高学历,这在绿地高管中少有。此前,陈军被外界熟知的职务是绿地香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在房地产快速发展时期,曾带领绿地香港业绩快速增长。此后,绿地香港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也遭遇发展瓶颈,陈军则从该平台辞任,转而担任绿地控股大基建集团总裁,彼时正值绿地集团基建业务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可见张玉良对陈军寄予厚望。
━━━━
业绩重压下的变革与转型
过去一年,绿地控股过得并不太好。
根据其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绿地控股公司营业收入为2406.4亿元,同比下降33.2%;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95.6亿元变为亏损155.5亿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经营现金流净额为-33.36亿元,同比下降60.4%。
业绩承压背景下,绿地控股内部做了几项重要改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组织架构的调整。今年年初,绿地控股曾内部发布红头文件,启动组织变革,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4个地产事业部合并整合,并重新任命了管理层。具体来看,合并江苏房地产事业部、安徽房地产事业部,并更名为苏皖房地产事业部;合并浙江房地产事业部、江西房地产事业部,并更名为浙赣房地产事业部。合并后,绿地控股仅剩两大事业部。
组织架构的调整往往伴随人员调整,虽然今年的调整具体涉及多少人员尚不得而知,但过去一年,绿地控股的员工人数减少了13623人,减员幅度超过22%。
而据相关消息显示,就在不久前,绿地控股还披露了公司高管薪酬调整方案,采用更扁平化的薪酬结构,各职级薪酬标准进一步下调。
除了在内部管理方面“动刀”,绿地控股还在业务板块谋求转型。实际上,绿地控股是众多房企中较早和房地产明确做出“割席”的企业,在几年前绿地控股就宣布将所属行业分类从房地产行业改为土木工程建筑行业。
在业务上,绿地控股的基建产业也一度领先房地产业务。2020年时,绿地控股基建产业营业收入为2334亿元,占其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1.2%;2021年,其基建产业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占比进一步提升至约54%;不过受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影响,绿地控股的基建业务受到波及,2022年基建业务营业收入萎缩至2000亿元出头,营业收入占比也下降至不足一半。
2023年时,绿地控股开始转型,张玉良提出要“积极提升老赛道、开辟新赛道,持续深化企业转型升级”。
2023年,绿地控股的“新赛道”是能源业务,聚焦煤炭、油化工产品的贸易业务,只不过这个业务更多是承担保供任务,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20亿元,占比较小。2024年,绿地控股的“新赛道”是医疗和代建,这一年,绿地控股相继成立绿地医疗产业集团、绿地智慧代建平台,分别整合旗下的医疗和代建业务。今年年初,绿地控股又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出口公司,将依托进博会资源,构建国际化经营体系,打造百亿级新能源汽车出口平台,这标志着绿地集团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彼时张玉良为绿地控股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平台设立了“力争在未来三年实现年出口10万辆、年销售规模百亿元”的目标。
虽然多元化业务发展如火如荼,但总体而言,绿地控股的发展仍然面临挑战,而这或许也是新一届董事会班子和管理层必须面对的必答题。
值班编委:樊永锋
责任编辑:李红梅 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