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谷歌前CEO兼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指出,DeepSeek的开源AI技术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散,带来“指数级跃迁”般的爆发式增长。
文章节选翻译自埃里克·施密特4月的TED访谈内容。
01
AI时代大国之间的较量
主持人:AI技术具有军民两用性,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应对伦理困境?
施密特:美国军方已有某项指令,确保系统受控,当前的中美竞争将定义这一领域。
首先,当前美国政府的对等报复性145%关税政策, 对全球供应链影响深远。
在我们行业,尽管听起来平淡无奇,但那些来自中国的包装材料和零部件——比如计算机里的小型封装盒、胶黏剂等——实则至关重要。
若中国切断这些供应,将是重大打击。与此同时,我们正试图阻止中国获得最先进芯片,这已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
基辛格博士(美国前国务卿、外交家)曾委托克雷格与我同中方开展“双轨对话”,目前相关磋商仍在进行,他们最关注的首要议题正是这一问题。
事实上,看看DeepSeek的案例就明白了——他们通过提升算法效率,成功绕过了技术封锁。
由于中国坚持开源开放(如公开模型权重),我们反而能立即吸收他们的创新成果,并将其融入美国的技术体系。
因此,我们当前正处于一种微妙而脆弱的局面——美国出于诸多合理考量,正主导着高度封闭且管控严密的模型体系。若现状不再改变,中国很可能成为开源领域的领导者。
开源技术将引发 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散,这种扩散在网络战和生物安全层面已构成威胁。
而当前的局面恰如一个比喻:假设你是正派,我是反派,你在超级智能研发上领先我六个月,我们走在同一条赛道上。你显然会 先抵达终点,对吧?毕竟只差临门一脚。 而我落后半年,听起来似乎差距不大?
错了。这是典型的网络效应领域——胜负取决于技术迭代的斜率。以OpenAI或Gemini为例,他们拥有千名程序员,却正在创造百万规模的AI程序员大军。
这意味着什么?
第一,这些“程序员”只需供电就能工作, 不会罢工也不会离职。
第二,随着接近超级智能,技术曲线会陡然攀升。如果你先抵达终点,我这个“邪恶先生”的思维逻辑就会是:你已掌握重塑世界的力量,尤其能轻易摧毁我——而我永远无法追上。
那我怎么办?
第一步自然是窃取你的代码——可你们防守严密,毕竟谷歌这类公司本就擅长此道。
第二步,我会派人渗透进你们的团队,但你们有完善的防御机制。
既然如此,我只能直接对模型动手脚:修改参数、扭曲输出,哪怕只领先你们一天也好。然而你们技高一筹,这条路也行不通。
最后的选择是什么?炸毁你们的数据中心。
你觉得我疯了?但当今核大国间的对话正充斥着这类讨论。已有权威人士主张:解决这种困境的唯一手段就是先发制人。
想想看,作为“好好先生”的你 即将掌握统治世界的钥匙——经济霸权、技术垄断、全球监控,应有尽有……我必须阻止这一切。
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对此毫无应对机制,外交政策界甚至未曾思考过这种场景。但现实是:它正在逼近。何时到来?大约五年内。
我们还有时间讨论对策——而这正是此刻对话的价值所在。
02
人类历史上
从未出现过如此陡峭的增长曲线
主持人:在您与基辛格合著的《Genesis》中,对未来保持谨慎乐观。我们最值得期待的突破是什么?
施密特:到了我这个年纪,身边不少朋友正遭受重病折磨。我们能否现在就终结这一切?为何不能即刻根除所有疾病?这目标足够崇高。
据我所知,已有非营利组织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鉴定所有人类可成药靶点并向科学界公开——只要掌握这些靶点,制药业就能启动药物研发。
我还参与了一家初创公司,他们声称找到了将三期临床试验成本降低十倍的方法。众所周知,三期试验正是推高药价的核心环节。
我更渴望破解暗能量之谜。我坚信暗能量与暗物质中蕴藏着颠覆性的物理规律,想想材料科学的革命吧——更强大的交通工具,更尖端的科研手段,一切皆有可能。
再举个触手可及的例子:为何不能为全球70亿人配备母语导师,从幼儿园开始个性化教学?技术早已成熟——用母语授课,游戏化学习,激发人类潜能。唯一阻碍只能是缺乏商业动力。
再看医疗:世上多数地区要么缺医少药,要么依赖超负荷工作的乡村医生。为何不给他们配备AI医疗助手、实现用本地语言提供精准诊疗方案?
数字世界的割裂更令人忧心:我们如同漂在汪洋中的孤舟,虽渴望连接,却因技术工具愈发孤独。这些问题无需新物理定律,只需人类下定决心。
因此我要强调:人工智能(AI)、通用人工智能(AGI)乃至超级智能的降临,将是人类500年甚至千年未遇的巨变。而我们这代人正亲历其诞生。
所以——千万别搞砸了。
主持人:假设我们成功了,假设我们没有搞砸这一切。设想我们迈入了物质极度丰裕的时代,设想我们抵达了那个“递归自我改进”的临界点——AI系统承担了绝大多数经济生产任务。
在您看来,那时的人类将何去何从?难道全体躺在沙滩上喝着椰林飘香,终日“躺平”?
施密特:人类在这项颠覆性技术面前依然“本性难移”。
你真以为律师会消失?不,他们只会打更复杂的官司;你真以为政客会失业?不,他们将有更多平台蛊惑人心。
这类例子我能无限列举。关键在于理解新经济法则:人类社会正面临"人口赤字"。看看亚洲的生育率——每对父母平均生育1个孩子,这绝非良性循环。
我们这代人的核心课题,是如何让处于黄金劳动年龄的群体(他们得养活像我这样牢骚满腹的老家伙,整天念叨着向年轻人索要更多)实现生产力跃升。
AI工具将彻底改写生产力曲线。有研究预测,在代理型AI与规模化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年生产力增幅可能达到30%——注意这包含大量假设前提。
我与众多经济学家探讨过,他们坦言: 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陡峭的增长曲线,无论是民主国家崛起还是封建王朝鼎盛期。
这场变革将超乎想象,唯愿我们能驾驭其方向。
主持人:这一切确实超乎想象。您亲历了数十年技术变革的风浪,面对所有正在经历AI转型的人——技术人才、领导者、乃至既兴奋又惶恐的普通民众——若要为这个疯狂的时期提出一条生存法则,您的建议是什么呢?
施密特:请记住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某年我贸然参加160公里自行车赛,虽是个错误,却让我领悟到“踏频”的真谛——每日前行,永不停歇。
就像我们在谷歌共事时经历的爆发式增长:一年成就之多,常让你忘记已走出多远。人类本能难以理解这种指数级跃迁,当变革加速到连两三年前的认知都迅速过时,这才是关键。
我的建议是:乘浪而行,但需日日前行。别将其视为可完结的项目,而要持续理解、不断构建。
你们每个人都必须拥抱这项技术。无论你是艺术家、教师、医生、商界精英还是技术专家——若拒绝使用AI,终将被同行、竞争者乃至整个成功者圈层抛弃。
所以对AI的态度应该是:立即采用,刻不容缓。
让我震惊的是技术迭代之快(顺带一提,我出身企业软件领域)。以Anthropic的Protocol模型为例:它无需中间件即可直连数据库——听起来极客吧?整个连接器产业正因此消亡。
如今你只需说出需求,系统即刻生成解决方案。这仅仅是商业剧变的冰山一角,此类革新正以日为单位涌现。
不了解世界,何以塑造世界观?
博雅《给孩子的新闻周刊》2025
每周4期
科技、商业、国内、国际新闻
3大能力养成计划
新闻素养
社会常识
深度思辨
少年新闻:10~99岁
儿童新闻: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