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3140万辆,渗透率也超过了40%。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场令人兴奋的技术革命。
但当我坐在一家街边汽修店的塑料椅上,听着店主叹着气聊现状时,突然觉得,这场革命对某些人来说,更像是“失业倒计时”。
换机油的都没了,我们还修啥?
店主老张干这行二十多年了,说话时总爱捏着香烟头在手里打转。“你别看现在马路上电车多得很,但修车的人反而少了。”他说,燃油车时代,一辆车每年至少来一两次,换个机油、清个滤清器,活虽不大,但来得勤、走得快,“一天七八辆车,店里能热闹到晚饭。”
可现在电车崛起了,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机械部件直接被砍掉。保养频率少、项目也少,店里一下子冷清了八成。“你说咱还能靠啥挣钱?换轮胎、修个小剐蹭?这些根本撑不起铺子。”
我问他,那电车修不修?他摇头苦笑:“想修啊,但你敢动电池、电控这些玩意儿吗?动不动就几百伏,弄不好人都得搭进去。”
不是不想学,是根本没资格动手
老张坦言,不是他们这帮老汽修不愿学新东西,而是新能源这套系统门槛实在太高。光“高压电工证”就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更别说厂家授权、专用设备这些关卡。
“我们连人都招不到。”他说,现在新能源技师一个月工资两万起步,但不是有钱就能请到的。“你要人家懂原理、会诊断、能处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还得拿到授权和证书。你上哪找去?”
而且就算设备买齐了、人也请来了,还有别的堵点。比如,车企对维修资料加密封闭,连检测电池的系统都只给4S店用。“你说我这小店,怎么跟他们比?”
车主也不敢来我这儿修了
说着,他指了指店门口那辆刚走的特斯拉。“人家刚问过价格,想换个尾灯。我们报价两千多,他说4S店要一万八,但最后还是决定去4S。为啥?怕脱保。”
原来,很多新能源车的质保政策绑定了4S店。只要你去外面修过一次,有问题就得自担风险。哪怕你知道官方贵得离谱,也不敢轻易绕开。
“这活儿我们本来能干,但车主不信,车企不让,最后只能眼睁睁把生意让出去。”
转型也想过,但说实话——太烧钱了
老张说,他们也不是坐以待毙。“我们也试过报班学新能源维修,想做点美容、改装、二手车评估什么的。还搞过线上平台,让客户预约维修、远程诊断。”
但做起来才发现,小店没资本,拼不过大平台。设备贵,培训贵,客户信任还得靠时间去慢慢建立。像途虎养车这种连锁店,早就盯上新能源后市场,靠资本直接抢了大半壁江山。
“他们一进场,我们就更活得紧了。”
行业不会死,只是我们这些老办法真不行了
聊天最后,他看着店里那台闲着的升降机,点了根烟,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说到底,淘汰的不是修车这行,是我们这一套老活法。车变了,我们也得变。”
确实,现在国家也在推进标准化,比如出台《新能源汽车维修职业技能评价规范》之类的指导政策;行业也在分层:复杂维修进4S,简单快保留给第三方;甚至政策也在推动开放授权——但步子还不够快。
而像老张这样的修车人,他们能不能熬到政策真正落地的那一天?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是一场巨大的产业切换里,每一个微小齿轮的挣扎。
你会发现,电车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进步,还有一个行业旧逻辑的崩塌。而我们能做的,除了记录这些挣扎,更要思考,怎样让转型这两个字,不只是少数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