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谁都会犯,但有轻有重,从古至今最严重的都是死刑,虽然有“是否残忍”的比较,但古时菜市口问斩算是最直接方式。午门斩首往往会有市民围观,如此一来不仅能惩戒当事人,更能以儆效尤,一举多得。在中国古代,刑罚种类多样,午门问斩是重罪,往往都是十恶不赦的罪臣才能有此“殊荣”。在影视剧中,对于斩首多有描写,而在问斩时很容易发现一个细节,问斩往往会等到午时三刻行刑,这是为何?
想了解午时斩首的概念,首先了解一下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午时三刻是古时的时间概念,与现在大不相同。如今的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一天从0点开始,每一小时是六十分钟。但是古代时间仅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两个小时。但在古时的子时为当前时间的23点至0点,而亥时为末尾9点至23点,循环往复。根据时间的规律,午时的时间定格在中午11点到1点之间。那么三刻呢?这则与古时一种计时工具有关,即漏刻。漏刻的计时相对精准,一个时辰被分为八刻,换成当前也就是说120分钟分成八份,每刻15分钟。此时午时三刻的概念已经明确,就是如今的11点45分。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监斩官、刽子手、犯人与市民在烈日艳阳下等待午时三刻的到来,相信很多人会有疑问,不热吗?事关重大,热不热不那么重要。古人对于易学八卦中的阴阳概念十分关注,随之阴阳概念也被运用到了生死之上。在古时,斩首往往象征着出现阴魂,而午时日照最足象征着阳,顶着太阳斩首只为了“相克”。午时确实不是大陆最热的时候,但却是太阳直射最强的时候。阳光最足的时候,阴魂自然不敢作祟。
午时与午时三刻都作为斩首时间,而这样的概念其实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理解。由于都城地理位置的不同,古人发现正午的时间也会存在不同,放到如今就是所谓的时差,以长安与北京对比,长安斩首的时间是正午12点,而北京则为11点45。在时间上看并没有相差多少,但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对斩首仪式的重视。阴阳相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冲散阴魂,这对于保护监斩官与刽子手意义非常。无论被斩首之人是否存在冤屈,监斩官与刽子手都不想被阴魂纠缠。在正午斩首,阴魂无法形成,如何能找寻报复呢?
当然,在古时并不是每一个囚犯都能享受午时三刻的殊荣,虽然时间仅仅相差45分钟,但这是“皇帝最后的仁慈”。正午的日照最足,越靠近正午阳气越盛,时间相差45分钟的午时,阴魂不会被阳气冲散,也就是说可以为其留有魂魄,但午时三刻不同,阳气越来越盛,能够享受到“午时三刻”待遇的,都是皇帝的“恩赐”。虽然看上去很有玄学的味道,但是在没有科技的古代意义非凡。古时也有午门问斩、秋后问斩的说法,其中午门代表的是地理方位,象征着阳气最盛的地方。而秋后问斩代表的是时间概念,秋天万物凋零,生命的结束选在此时也是顺应天时。
除此之外,正午行刑说是“皇帝最后的仁慈”还有一点原因——人在正午时精神萎靡。困意是最难以忍耐的,即使是饥饿当前,困顿来袭人也会睡觉。这么说十分难以理解,但是在清晨十分行刑,罪犯必然一夜不敢入眠,经过一夜的恐惧成为必然。而正午时,由于一上午风吹日晒,人的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身体不好的会丧失意识,刽子手此时手起刀落会极大减少罪犯的痛苦。不仅仅是紧张的精神能够放松,甚至疼痛感都会减少。
还有一种说法很有趣,关于午时斩首的意义不仅是惩戒罪犯,更重要的是杀一儆百,换句话说就是斩首也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小农经济下的百姓,劳作时并没有很精准的计时工具,往往都以日头位于正南区分时间,而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时则是回家吃饭的时间。此时行刑,有利于百姓劳作归来之后围观,如此骇人的场面,对于平民而言太过震撼,犯罪的想法自然受到抑制。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杀鸡儆猴”式的说教,比日常苦口婆心的规劝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