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资讯 » 正文

杭州闯出40亿AI医疗IPO!阿里CEO多轮投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量子位 时间:2025-07-01 09:30:29

杰西卡 发自 凹非寺

| 公众号 QbitAI

杭州AI陪诊公司,准备赴港IPO了!

浙大校友、浙大MBA导师创业10年,打造出了中国收入前三的AI全流程健康管家——微脉公司,近期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了招股书。

公司成立首年,阿里、腾讯就押注了天使轮,阿里CEO更是多轮投资,之后还有百度、IDG加持。

如今微脉累计完成6轮融资,估值已达40亿元,站在AI医疗的风口,勇闯港股IPO。

看病“全程陪同”的AI健康管家

想象一下,从身体不适的初诊、复杂的医院流程,到出院后的康复管理,都有一个智能团队和AI贴身服务,看病是不是简单多了?

事实上,这不是假设,而是一家名为微脉的杭州公司正在做的事。

微脉公司,是2024年中国收入前三的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之一,在招股书中,其还自述为中国“AI+全病程管理”的首创者和领导者。

什么是全病程管理

简单说,就是从“以治疗为中心”变成“以健康为中心”,覆盖患者从“生病前”到“看病中”再到“康复后”的完整链条。

微脉能实现这样的服务,主要依托其自研的多智能体AI平台——CareAI

通过用M.A.S.(测量系统分析)和MoM(混合记忆)方法进行企业AI部署的策略,CareAI创建了一个统一平台,集成了多个最新LLM和基于RAG及医疗工作流数据的动态医疗知识库。

这个平台会分析接收到的问询,并据此动态决策,调用最适合处理该查询的模型组合,以完成预问诊、分诊、报告解读、用药提醒、康复指导、健康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流程。

其业务模式以与公立医院合作为核心,线上线下相融合,主要为个人患者提供付费的处方服务套餐。

线下,在合作的公立医院里,微脉设立了“微脉全病程管理中心”,派驻超过360名医疗助理 ,提供陪诊、协调沟通服务。

线上,公司还通过APP、小程序等无缝连接,患者可以随时联系微脉的专属团队(医生、护士、医疗助理、个案管理师)和CareAI。

这类服务也面向企业客户,微脉会提供促进研发和营销的服务,例如电信公司会购买其全病程服务套餐,作为优质用户会员福利。

同时,微脉也要向医院、医生及护士支付医疗服务费和咨询费,以获得其提供的医疗服务。

除了核心的全病程管理服务,微脉也提供其他业务,例如和药企以及保险公司合作,分销第三方药企的产品、为患者提供保险产品等等。

到目前,微脉的医疗管理中心已经入驻全国157家医院,并与超过4700家医院和机构合作,累计为50万患者提供了全病程服务。

2024年,其客户患者的人均服务价值(即用户实际支付水平)约为1600元,微脉表示是行业平均的4倍,并且透露患者满意度超99.9%。

这些都为微脉的业绩带来了可观的增长。

微脉财务表现如何?

2022年到2024年,微脉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2亿元、6.28亿元、6.53亿元。

其中,全病程管理服务作为业务核心,贡献了绝大多数收入,同期营收分别为3.96亿元、4.37亿元和4.7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7.3%、69.7%和72%。

同时,医疗健康产品销售、保险经纪服务的收入也呈现出了增长趋势。

利润层面,微脉的毛利水平逐年递增,过去三年毛利分别为0.88亿元、1.18亿元和1.3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17.2%、18.8%和19.9%。

细分各项业务的毛利水平,2022年到2024年,全病程管理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6.9%、22%和22.8%。

但医疗健康产品销售毛利率在下降,同期分别为28.1%、18.7%和12.1%;保险经纪服务毛利率则从2022年的2.6%猛涨到2024年的13.2%。

目前,微脉的业务还处于亏损中,2022年到2024年的年内亏损分别为4.14亿元、1.5亿元、1.93亿元。

不过除去股份费用、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微脉的亏损已经大幅收窄,过去三年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33亿元、0.99亿元、0.3亿元。

亏损收窄,除了因为公司的运营能力提升和收入增加,还和公司的开支减少有关。

2022年到2024年,微脉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81亿元、0.4亿元、0.3亿元。

同期,微脉行政开支分别为0.64亿元、0.53亿元、0.47亿元;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为1.98亿元、1.35亿元和0.95亿元。

最后看现金层面,截至2024年末,微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0.36亿元,比上一年同期上涨了129%。

浙大导师创业10年,收获40亿IPO

微脉公司正式成立于2015年,其创始人兼CEO裘加林,现年47岁,浙江大学管理学硕士毕业,后来又成为浙大MBA导师。

他是在互联网和医疗行业深耕多年的“老炮儿”,也是国内“智慧城市”理念首创者之一,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智慧城市》、《智慧医疗》专著。

同时,他还在多家公司都担任过董事和总经理,创办过浙江的第一家创业板上市企业——银江股份

在银江任职期间,裘加林先后担任首席运营官及医疗业务负责人,负责统筹无线医疗、区域医疗、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医疗物联网等医疗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这也为他打造微脉打好了基础。

微脉现在的执行董事兼业务中心总经理曹颖哲、执行董事陈建群,都是2015年从银江加入微脉的核心成员。

45岁的曹颖哲,在中国医疗行业拥有超10年的销售经验,在银江时,就在医疗团队先后担任销售经理及销售总监等高级职位,负责销售方面的业务。

陈建群既是裘加林的浙大校友,也是其在银江的老同事,在中国医疗技术行业有超过20年的经验,曾担任过浙江省智慧健康研究院院长。

加入微脉后,他已历任多个关键领导职位,目前担任全病程管理研究院院长,主导医疗AI研究与应用工作。

可以说创立伊始,这就已经是一支有技术、有经验的队伍,所以很快就获得了来自资本市场的肯定。

2015年,也就是公司成立首年,微脉就获得了阿里CEO吴泳铭,以及腾讯联创兼前高级副总裁、微光创投创始人吴宵光的资金支持,当时吴宵光还是持股4%的第三大股东。

此后10年间,微脉累计筹得6轮融资,除了收获刚刚提到的两人多次押注外,还吸引了IDG资本、百度资本、源码资本、MPC、千骥资本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机构投资。

今年1月完成D+轮融资后,微脉的估值已达到5.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

到IPO前,裘加林通过iChoice Holding间接持有23.44%的股权,为微脉的最大单一股东。

第二大股东为源码资本,持有公司9.45%的股权,而第三、四大股东,是长期押注的元璟资本(吴泳铭旗下)、微光创投(吴宵光旗下),分别持有6.31%和1.47%。

部分股权架构列表

本次上市募资,微脉也透露了资金用途,除去应付费用和开支,微脉计划将用其提升公司的AI能力,为三大“扩张”做准备:

扩大AI应用场景;

扩大全病程管理服务;

扩大医疗管理生态圈及拓展其他相邻业务线。

选择在此时扩张,在微脉看来,是因为AI医疗行业前景巨大,现在已经来到一个特殊节点。

首先,传统医疗行业的痛点依然存在,AI医疗的出现,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不便。

例如,在传统医疗模式下,有三类典型问题时常困扰患者:

看病流程繁杂:挂号难、排队久,由于中国每千人医生/护士数量低,所以医生能诊断单个患者的时间也比较有限。

医院服务碎片化:医生看完病,就意味着此次问诊结束,下次看病可能换医生,信息不连续,同时院外康复、用药、复查等后续问题,难以得到同样的保障。

信息有“鸿沟”:患者可能存在报告看不懂,医嘱记不清的情况,只能自己摸索,导致治疗结果可能不理想。

但随着政府利好政策的推出,医疗模式正在以患者为中心,向全面、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

具有数据连续性、标准化路径、定制化护理计划等特点的全病程管理服务,已经成为提升医疗行业效率的重要解决方案。

另外,居民健康意识加速普及,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9%,意味着健康意识开始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以及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慢性病患者数量增加,对医疗管理服务需求上升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正在增长迅速,2024年,其市场规模达614亿元,2020-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9.3%。

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654亿元,2024年到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4.6%,发展潜力巨大。

并且在微脉看来,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而AI作为现代医学的变革力量,可以利用复杂的演算法将更多的医学知识库与动态患者数据结合,以提供针对个人临床特征的个性化智慧健康指导。

并且AI技术支持患者在全病程中的多项关键医疗功能,从初始风险评估及数字分诊到治疗协调及长期监测,不仅能提升营运效率与个性化程度,更能促进患者在院内多种医疗场景中的持续参与。

未来,看病不再是排期长队就诊,而是一场有人陪、有AI帮的轻松体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