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月0元保百万三高人群也能投打开支付宝,蚂蚁集团的保险的广告总以极具冲击力的标语跳出来,像一块裹着糖衣的蛋糕,吸引着千万用户点击立即投保。但当理赔时发现甲状腺结节不理赔累计抵扣免赔额满一万元后可获得现金赔付等文字套路,续费后保费更是暴涨几倍、取消自动扣款隐藏按钮更是难上加难,这时用户才惊觉:这块蛋糕里,藏着的是满满的鸡贼套路。
用户的觉醒时刻:从闭眼买到不敢信
蚂蚁保险,作为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平台的产物,本应凭借其便捷性和创新性,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保险服务体验。然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蚂蚁保险的投诉量已超3107条,关键词集中在虚假宣传诱骗买保险自动续费理赔拒赔三大领域。
蚂蚁保险在营销方面,常常以首月0元免费领取限时福利等极具吸引力的噱头来吸引用户。黑猫投诉平台上的诸多投诉案例所示,许多消费者在不经意间就被这些所谓的免费所迷惑。在打开支付宝时,看到弹出的蚂蚁保险广告宣称可以0元免费领取体验,出于对0元的天然好感和缺乏对保险产品细致了解的情况下,便轻易地点击了领取按钮。而实际上,这背后往往隐藏着自动扣费的陷阱。在用户领取所谓的0元体验后,并未得到充分的告知,就悄然开启了自动扣费模式。这种营销方式,无疑是在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和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诱导他们进入保险的消费陷阱。当消费者发现时,可能已经遭受了数月的莫名扣费,而想要追回款项,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如客服的推诿、退款流程的繁琐等。
其中,笔者我就亲身体会了更深的套路,我老婆几年前在支付宝上被首月0元最高600万医疗保障的广告吸引,点击投保后,系统默认勾选了自动续费,连续多年来在支付宝平台上购买了健康医疗保险,直到最近手术住院需要报销的时候才查看近年来的保单费用,账单显示保费骤增至了305元。由于最近手术住院,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申请理赔,没想到上面显示理赔审核通过,但需要累计抵扣免赔额满一万元后可获得现金赔付,文字游戏被蚂蚁保玩到了极致,估计是理赔拒赔坑了太多的消费者,现在玩起来新的电商文字套路,只要定语条件加的多,我可以赔,就是不赔现金。
类似的套路剧情在蚂蚁保险的用户中并不罕见。从轻松投保到艰难理赔,从首月低价到续费刺客,用户的信任正在经历一场过山车。5月23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互联网保险产品测评报告》,针对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间,对蚂蚁保、水滴保、微保等10家主流互联网保险平台及35家保险公司的150款健康险产品展开深度测评,测评结果显示,互联网保险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产品命名误导、信息披露不全、营销话术夸大、客服形同虚设等四大突出问题,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在笔者看来,蚂蚁保依托支付宝强大的生态系统,拥有无可比拟的流量入口优势,支付宝作为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之一,直接管理老百姓的钱袋子,但是钱袋子跟充满套路的保险产品挂钩,通过弱化免责体款,饥饿营销等方式,拖消费者入坑,一笔笔不明不白的扣款,一次次艰难的扣费维权,一个个等你入坑的套路,支付宝到底是守护你的钱袋子还是想掏空你的钱袋子。
套路的标准配方:营销、条款、服务的三重陷阱
众安保险作为支付宝深度合作的知名网络保险公司,3月份,众安保险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虽然去年总保费有所增加,但全年的归母净利润为6.03亿元,同比下降高达八成。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的首张罚单,也是指向了众安财险。罚单显示,因存在隐瞒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通过关联方虚假列支费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众安财险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处以180万元的罚款。
据媒体报道,众安保险除了去年业绩大幅下滑外,其魔方业务也饱受质疑。据了解,魔方业务是一种互联网保险营销策略,通过免费赠送保险或以低廉保费、低保障额度及高免赔额的保险产品吸引顾客,再促使其升级购买更全面的保险。但这种营销方式就是蚂蚁保险的套路,其本质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用户心理战,其核心逻辑是:用低门槛吸引用户快速决策,用模糊条款规避责任,用复杂流程消耗用户维权意志。具体来看,主要有三大套路模块:
营销端:用情绪价值掩盖真实成本
首月0元限时补贴家人共享优惠这些营销话术精准戳中用户贪小便宜怕麻烦求安心的心理。但所谓首月0元,往往是将全年保费平摊到12个月,首月由平台垫付,次月起恢复原价。例如某款百万医疗险,首月0.1元,次月保费158元,全年总保费1896元,与直接投保的首月158元版本总价相同,但用户却因首月低价产生占了便宜的错觉。更隐蔽的是,广告中三高人群可投糖尿病能保等表述,刻意弱化健康告知的严格性实际投保时,系统会跳转至长达10页的健康问卷,其中过去1年内是否有过头晕是否曾被建议住院等问题,稍有疏忽便可能成为未来拒赔的理由。
条款端:用专业术语构筑信息壁垒
保险条款本应是明确的责任说明书,但在蚂蚁保险的合作产品中,部分条款却成了文字游戏场。典型的是免责条款,某款意外险将中暑手术并发症等常见意外列入免责,但广告中只强调全场景覆盖。普通用户面对动辄上万字的条款,很难逐字推敲,而蚂蚁保险作为平台方,并未提供有效的条款解读服务,反而通过一键确认按钮加速用户完成投保。
服务端:用流程复杂化降低维权概率
当用户发现问题试图退保或理赔时,蚂蚁保险的服务体系便从贴心转为冷漠。退保方面,自动续费功能默认开启,关闭路径藏在支付宝APP进入蚂蚁保→我的保单→选择对应保单→关闭自动续费服务中,需经过多次点击;部分长期险退保还需联系保险公司,平台客服仅提供转接服务,推诿责任。理赔方面,用户需自行准备病历、发票、检查报告等20余项材料,且平台不提供预审核服务,常因材料格式不符被打回重交;拒赔后,用户若想申诉,需同时与平台、保险公司、监管部门三方沟通,时间成本高达数周甚至数月。这种拖字诀让许多用户选择放弃维权,客观上助长了套路的泛滥。
背后的流量逻辑:从普惠到收割的异化
蚂蚁保险的套路并非偶然,而是其商业模式与互联网流量逻辑深度绑定的必然结果。作为支付宝金融生态的核心板块,蚂蚁保险承担着流量变现的重要任务支付宝超10亿月活用户,每一个都是潜在的保险消费者。在用户增长优先的KPI驱动下,平台更关注投保转化率而非用户满意度。
这种逻辑下,蚂蚁保险的角色从保险中介异化为流量掮客。传统保险中介以匹配用户需求为核心,而蚂蚁保险则以提升点击率为导向:广告投放由算法驱动,精准推送至25-40岁、有家庭责任、搜索过‘医保’‘体检’的用户群体;产品筛选优先考虑佣金率而非保障性价比,某款争议极大的惠民保产品,因佣金高达35%(行业平均15%),长期占据平台推荐位;用户评价体系被过滤,黑猫投诉中已处理的投诉,多数是用户接受小额补偿后撤诉,真实差评难见天日。
更值得警惕的是,蚂蚁保险利用支付宝的国民级信任背书,将保险这种低频高信任的金融产品,包装成高频低决策的快消品。用户因为信任支付宝而信任蚂蚁保险,却忽略了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共担,需要严谨的需求分析与条款确认。这种信任透支,正在动摇整个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根基。
未来的破局之路:从套路到信任的重建
《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报告(2024)》显示,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从2013年的29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949亿元,保持着年均超32%的高速增长。未来5年,互联网保险年均增速将稳定在15%至20%,总保费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高速增长的同时,互联网保险免责不清、销售误导、过度营销、理赔推诿等乱象逐步暴露,不仅给保险消费者带来困扰,更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蚂蚁保险的套路问题,暴露的是互联网保险行业重增长、轻服务的集体焦虑。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平台、保险公司、监管部门、用户四方共同发力。
对平台而言,需回归中介本质,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一方面,强化广告合规性审查,禁止首月0元不限健康等误导性表述,改为展示全年保费适用人群等核心信息;另一方面,建立条款解读服务,通过AI工具将专业条款转化为用户友好型说明,例如用图表标注免责场景理赔门槛。
对保险公司而言,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口碑。减少对平台流量的依赖,加强自主渠道建设;优化产品设计,避免通过文字游戏压缩保障范围,例如明确轻症重疾的医学定义,避免与临床认知脱节。
对监管部门而言,需完善互联网保险的规则体系。针对首月低价自动续费等争议点,出台更严格的营销规范;建立平台-保险公司责任连带机制,避免双方推诿;加强投诉处理效率,对恶意拒赔诱导投保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例如按保费收入的5%-10%罚款,提高违法成本。
对用户而言,需提升保险素养,打破依赖平台的思维惯性。投保前主动阅读条款,重点关注保障范围免责条款保费规则;选择手动续费而非自动扣款;遇到纠纷时,及时向银保监会12378热线投诉,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在笔者看来,支付宝的蚂蚁保险的套路,本质是一场信任套现的游戏它利用用户对支付宝的信任快速获客,却用套路消耗这种信任。当用户从闭眼买变为不敢信,受损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未来。要让保险回归风险保障的本质,需要所有参与者明白:真正的普惠不是用套路吸引用户,而是用透明、专业、负责的服务留住用户。毕竟,保险的根基,从来都是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