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200多个低代码应用,撑起了一家上市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低代码lowcode 时间:2025-07-02 16:00:56
摘要: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激烈的红海竞争中,一家上市企业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数字化蜕变。当传统定制开发模式开出“千万级报价单”与“三年等待期”时,他们选择以低代码技术破局,与织信Informat平台开启了一场深度共创。从8套核心系统的驻场开发,到全员数字化创新生态的蓬勃生长,这场转型不仅将系统上线周期缩短90%,更在车间、仓库、办公室的每个角落播撒下创新的种子。如今,200余个由一线员工亲手搭建的低代码应用,正编织成覆盖全价值链的数字神经网络,让这家制造业巨头在智能化浪潮中驶出加速度。

一、生死抉择

2022年春,长三角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笼罩在焦虑的阴云下。会议室里,CIO老周的指尖重重敲在报价单上:"传统定制开发要三年?等系统上线,我们的客户可能都改用新能源供应链了!"作为年产值超50亿的上市企业,这家行业龙头正被"数据孤岛"折磨得苦不堪言:生产计划靠Excel传递导致订单延误,仓库拣货全凭老师傅经验造成库存积压,设备故障响应时长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那次生产事故成了导火索。"老周回忆道。2022年1月,因设备管理系统未及时预警,一条价值千万的自动化生产线停机24小时,直接导致三个批次订单交付逾期。痛定思痛,企业决定启动数字化转型,但传统IT开发模式的痼疾却如鲠在喉——某知名软件厂商开出的报价单赫然写着:8套系统总价1020万,开发周期36个月

转机出现在一次行业峰会。当听到"低代码"三个字时,老周的瞳孔突然收缩。这种通过可视化拖拽组件、配置业务逻辑即可快速搭建应用的新技术,恰似黑暗中的一束光。经过三个月的地毯式调研,织信Informat平台从二十余家厂商中脱颖而出,其独特的"共建+赋能"模式让决策层眼前一亮:"我们要的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培养自己的数字化团队!"

二、破茧重生

2022年6月,项目启动会现场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不同于常规的"乙方主导",织信派出的5人技术团队与企业的8个部门代表围坐成环形,面前摊开着车间平面图、设备手册和厚厚的业务流程文档。

"我们要在车间现场开发!"织信项目经理的提议让众人愕然。接下来的三个月,技术团队扎进生产一线:在冲压车间,他们用三天时间摸清了17道工序的流转脉络,用便签纸在机床旁贴满需求清单;在仓库角落,叉车司机老张用粉笔在地面画出"黄金拣货路线",技术团队据此设计出动态储位优化算法;在设备部,工程师小王抱着振动监测仪,记录下每台机床的"呼吸频率",将这些物理信号转化为数字孪生模型的参数。

这种"沉浸式"开发模式催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当质量部员工小陈看到系统原型时,激动得拍案而起:"这就是我想要的供应商质检看板!"原来,技术团队将她的20余条手工台账转化为动态图表,原材料合格率统计时间从3天骤降至2小时。更令人震撼的是,每个系统模块都预留了"自定义接口",就像乐高积木般等待业务部门继续拼装。

"最艰难的是改变思维惯性。"老李回忆。在需求评审会上,财务部坚持要"完全复刻现有流程",技术团队却反问:"如果现有流程就是问题所在呢?"这场争论最终催生了智能费用管控系统,通过AI识别发票信息,自动比对预算科目,将报销周期从7天缩短至48小时。

现场需求调研

三、星火燎原

2023年春节后,一场静悄悄的"数字革命"在企业内部蔓延。财务部的小李利用春节假期,偷偷用低代码平台搭建了"关税计算器"。当这个能自动比对16国海关编码的小工具在部门推广时,连老财务都惊叹:"这孩子把十年经验都数字化了!"设备部的老张也不甘示弱,他带着两名徒弟,用三个月时间开发出"模具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让价值千万的模具实现了从采购到报废的全流程追溯,系统甚至能根据使用频率自动生成保养提醒。

企业顺势设立"低代码创新基金",每月举办"数字工匠擂台赛"。最令人动容的是仓储部的创新故事:52岁的仓库主管老赵,从零开始学习低代码,竟开发出"动态储位优化系统"。当系统根据订单波动自动调整货位时,这个曾经连键盘都敲不利索的老仓储,在台上激动得语无伦次:"我让系统听懂了我的经验!"如今,他的系统已迭代至3.0版本,集成RFID技术实现货物自动盘点,准确率高达99.9%。

现场教学培训

四、基因突变

走进今天的生产指挥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动着200余个低代码应用的数据流。这些应用中,有工程师开发的"AGV智能调度系统",让物流机器人自主规划最优路径,运输效率提升40%;有采购员创建的"供应商风险评估模型",能实时预警供应链波动,将断供风险降低60%;甚至还有行政部开发的"绿植养护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精准监控办公室每盆绿萝的水分需求。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组织基因层面。现在,每个部门都设有"数字专员",他们像种子一样播撒数字化思维。当新员工入职时,收到的不是厚厚的手册,而是一个低代码开发账号;当业务部门提出需求时,不再需要写冗长的文档,而是直接打开平台绘制流程图。在最近一次行业峰会上,CIO老周展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当生产部提出"需要缩短换模时间"时,不到48小时,由工艺、设备、质量部门联合开发的"快速换模系统"就已上线测试。

"现在最热闹的是'数字夜校'。"老周展示着培训照片,每周三晚上,车间、办公室灯火通明,员工们围在电脑前学习低代码开发。生产计划员小王开发了"能耗刺客监测系统",通过分析设备电流波动,精准定位能源浪费环节,单车间年节约电费超80万元;销售部的小美则打造了"客户旅程地图",将销售漏斗转化为可视化看板,让商机转化率提升25%。

五、文化嬗变

这场低代码革命最深远的影响,是重塑了企业的决策文化。过去,车间主任老刘拍脑袋决定生产计划;现在,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智能排产看板",系统综合订单优先级、设备状态、人员技能等20余个维度数据,生成最优生产序列。这种转变让企业交付准时率从78%跃升至95%,客户满意度指数创历史新高。

更令人惊叹的是创新生态的萌芽。在内部应用市场,员工自发开发的应用已形成"数字生态圈":销售部的"客户画像系统"与研发部的"需求转化引擎"自动对接,将客户反馈转化为设计参数的时间从7天缩短至2小时;人力资源部的"技能矩阵平台"与培训部的"在线学习系统"深度整合,实现从能力评估到课程推荐的闭环管理。

"我们正在见证组织进化的奇迹。"CEO在年度大会上动情地说。当数字化转型从"技术革命"升维为"认知革命",这家企业用低代码技术书写了独特的答案。在这里,数字化不再是IT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员参与的协奏曲;系统不是冰冷的代码堆砌,而是带着车间温度的创新结晶。从8套核心系统到200个应用生态,从"人找系统"到"系统找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证明:当企业把数字化能力交给每个员工时,创新的火花将照亮整个组织,而数字化转型的终极形态,正是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创新的发源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