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周一宣布推出其第一百万个机器人,进一步刺激了市场对于仓储物流机器人的关注。
有消息指出,亚马逊机器人最近已交付至亚马逊位于日本的配送中心,同时,亚马逊表示,其所有机器人都将由新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DeepFleet”驱动。亚马逊机器人技术副总裁斯科特·德雷瑟 (Scott Dresser) 表示,其新的“DeepFleet”人工智能模型将协调其机器人在配送中心内的移动,将机器人的行驶时间缩短10%,并实现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包裹递送。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机器人快速融合的趋势下,不少机构为此上调了对于仓储物流机器人市场的预期。
例如Researchandmarkets在近期出台了专题报告,认为AMR 在仓储行业的应用正在迅速改变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的运营方式,预计到 2030 年超过 51% 的仓库将部署自动化设备,全球仓库 AMR 市场将增长三倍。顶级市场情报和咨询公司QKS Group预计AMR在2024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7.75%。
QKS 集团副总监兼首席分析师 Kumar Anand表示:“自主移动机器人 (AMR)需求的快速增长 源于先进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导航以及对灵活、可扩展且经济高效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通过精简运营、优化劳动力并增强供应链弹性,AMR 技术使企业能够在日益快速发展的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这意味着在全球仓储物流机器人市场,依然有望催生多个头部企业,而即将上市的物流机器人企业,无疑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
▍仓储物流机器人新趋势
从亚马逊的发展轨迹来看,技术革新一直是物流行业头部企业所追求的效率革命最佳实现方式。
亚马逊自2012年起开始在其工厂部署机器人,当时它斥资7.75 亿美元收购了 Kiva Systems,后者生产可以移动货架产品的机器人,亚马逊用这些机器人在仓库楼层之间移动货架。十多年时间,其机器人矩阵也快速拓展,从能够举起约500公斤库存的驮伏式机器人,到能够用装满客户订单的推车在工厂中导航的全自动AMR机器人。目前亚马逊全球四分之三的配送业务都以某种方式由机器人协助完成。
得益于机器人的使用,亚马逊能够在员工流动率高的时期提高生产力,并将更多重复性任务交给机器。根据业内人士的一项分析,亚马逊总计雇用了约156万人,其中大部分在仓库工作。亚马逊去年每个设施的平均员工数量约为670人,这是过去16年来的最低值。但这使得每位员工运送的包裹数量已从十年前的175个增加到 3870个,而且大多人类员工开始负责监督多个设施中的移动机器人,以确保它们正常运行,并且他们的收入比刚加入公司时人均高出约2.5倍。
如此庞大的流通效率以及物流管理,离不开机器人调度系统的支持。机器人咨询公司Interact Analysis的研究经理Rueben Scriven就表示,“它们(亚马逊)离实现机器人技术的全面整合又近了一步。”
为了进一步优化技术,亚马逊还押注了最新的具身智能技术。据亚马逊称,不仅仅是传统移动机器人,目前该公司还正处于测试具有腿、手臂和头部的人形机器人的早期阶段,该机器人将用于仓库工作。
▍中国物流机器人领域的亚马逊?
在仓储物流的大趋势下,作为“中国科技全球突破”的代表之一,极智嘉的估值正在不断抬升。不少投资者将其比作是中国版的“亚马逊机器人”。
极智嘉将于2025年7月9日正式以“2590”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并随之成为“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
目前,极智嘉在本次IPO发行中共有4名基石投资者,已经累计认购9130万美元(约7.167亿港元)——包括,雄安机器人,Arc Avenue,保诚旗下Eastspring Investments,纵腾集团持有的亿格
极智嘉有着和亚马逊类似的机器人战略布局。
目前,极智嘉通过自主研发构建了覆盖硬件、软件、算法的全栈技术体系。在硬件端,极智嘉设计并开发了通用技术平台Robot Matrix,该底层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可让极智嘉机型快速迭代并定制化适配不同仓储场景,从而支持了其全品类机器人开发,为AMR设备提供底层支撑,并且能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系统兼容性,加速多样化产品的推出。
在核心技术上,极智嘉率先在全球AMR解决方案市场中引入激光视觉融合SLAM技术,该技术融合了LiDAR和RGBD相机,能让机器人定位精度平均低于±10mm(±1°),使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具备高精度定位和地图构建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变化的仓储场景,如货架调整、货物移动等。
此外,与工业机器人单机作业或服务机器人单点交互不同,现代智能仓库需要成百上千台机器人在数万平米的空间内高效协同运转。这意味着,多机器人协同调度能力和算法直接影响订单履约效率、吞吐极限和运营成本,是客户价值的核心技术支点,也因此成为头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负手。
在集成开发方面,极智嘉目前打通了仓库执行系统(WES)、机器人管理系统(RMS)和智能运营平台(IOP),WES(仓储履约系统)开放接口,无缝集成客户现有管理系统,从而赢得了大量客户的认可,已经向全球超40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约56,000台AMR。
更深层看,仓储AMR是机器人领域中唯一将“多机协同调度”置于核心竞争力中心的赛道。这种独特性从根本上塑造了行业格局——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与高市场集中度成为必然。其内在关系环环相扣:具备领先调度能力的企业率先斩获大规模订单,驱动出货量提升。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标准化生产显著摊薄单机成本。同时,海量运行数据则持续反哺算法进化,使调度效率持续提升。二者合力为客户创造更优ROI与颠覆性效率增益,铸就卓越的市场口碑。口碑效应进一步转化为订单增量,进一步巩固其规模优势和研发投入能力,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向增长飞轮,从而强者愈强。
▍技术革新的新可能
还有投资者认为,在目前智能物流变革的这场竞逐中,谁掌握了大规模协同调度的核心算法与规模化落地的深厚经验,谁就握住了开启千亿市场的金钥匙。而对标亚马逊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DeepFleet”,极智嘉的Hyper+核心算法平台配合RMS(机器人管理系统)潜力十足。
官方数据显示,该平台支持25种针对仓储任务的算法,单仓可协调超5000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每秒处理万级任务指令,系统可用率99.99%,故障恢复时间<10分钟,拣选效率达每工位每小时400件(货架到人)和300件(货箱到人),IOP(智能运营平台)仿真误差<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大规模多机混合调度系统已在UPS、Coupang等“千台级”项目中验证,确保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性和效率。
尤其在超大型仓库的复杂场景中,该技术壁垒有望构筑起难以逾越的竞争护城河。公开资料显示,极智嘉的系统具备单仓调度超5000台机器人的技术能力,在实际项目中成功驾驭单仓超2000台机器人的复杂协同作战,在全球拥有10余个“千台级”项目。这一能力已在3PL 巨头 UPS 的仓库中得到验证。早在 2023年初,Bloomberg也曾报道韩国电商巨头Coupang与极智嘉共同打造千台级机器人仓,让仓库运营效率获得提升。
目前,全球仓储场景对大规模、多机种无缝协同机器人的刚性需求,将规模效应带来的双重红利——成本边际递减与算法持续迭代——放大到极致。相较于多机协同需求弱的机器人领域,仓储AMR的技术门槛与运营经验壁垒随规模陡增,注定其行业集中度将远超其他赛道,头部玩家身位将持续拉大。
▍结语与未来
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已经证明,仓储物流机器人市场依然潜力十足。但由于亚马逊本身的电商属性,其机器人存在天然局限,因此,可以预见,极智嘉凭借目前全球最大市场份额、复杂项目落地经验及已验证的最高调度能力,其实已占据规模效应与增长飞轮的制高点。
未来,即将上市的极智嘉作为国内乃至全球为数不多兼具顶尖技术、庞大部署体量和清晰盈利路径的头部企业,有望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物流行业整合中持续扩大优势,更将深刻定义全球智能物流的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