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一场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来自海关系统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国门守护者。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的办公室副主任叶玮,分享了他们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国门生物安全的故事。
北仑海关,坐落于繁忙的宁波舟山港心脏地带,这里见证了全球贸易的蓬勃活力。据叶玮介绍,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从2020年的11.7亿吨跃升至2024年的13.5亿吨,连续稳坐世界第一大港的宝座。五年来,通过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种方式,港口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关键枢纽。
面对如此庞大的货物吞吐量,北仑海关引入了智慧物流系统,实现了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泊位的集群化管理,这一创新举措为港口连续十六年保持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持。叶玮强调,科技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在保障国门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粮食查验为例,叶玮描述了五年前海关关员在高危作业中的艰辛。那时,进境散装粮食的查验需要关员亲自攀上陡峭的船壁,深入几十米高的粮堆中取样。3万吨大麦的取样工作需要两名关员耗时两小时完成,而在炎炎夏日,舱内温度超过50度,关员们常常汗流浃背,取样结束后连睫毛都粘着麦粒。然而,这一切都在宁波口岸首台粮食取样机器人的投用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海关关员只需通过智能平板远程操控机器人,机械臂就能按预设点位精准插入粮堆,摄像头同步传输实时画面,智能识别系统自动标注检疫风险点,取样管随流搅拌确保样品均匀。半小时内就能完成3.68万吨进口大麦的取样工作,效率较人工提升了75%,样品代表性也增强了50%。这一创新不仅减轻了关员的工作负担,更筑牢了国门生物安全的防线。
针对浙江省内中小微企业集拼出口需求旺盛但查验“找货难、返装难”的问题,北仑海关在2023年首创了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的监管模式。叶玮回忆起首票业务落地时的情景,一家宁波企业的老板娘激动地说:“现在省下的不只是时间,是抢回来的市场。”这句话让叶玮深刻认识到通关时效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2024年,宁波海关共监管出口拼箱货物10.7万箱,居全国首位,背后是数千家企业在全球贸易中稳健前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