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美国开始抢人!一周挖走4名中国顶级人才,年薪1个亿令人咋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千里烟伯 时间:2025-07-05 13:31:06

2025年1月,智库总监梅兰妮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直言不讳地揭露了中美科技战的肮脏手段:“让我们尽可能地招募中国最顶尖的工程师!有了这些人才,我们就能轻松超越中国!”实际上,这场科技大战的焦点,早已不再仅仅是中美之间的竞争,而是中国研究员和工程师之间的内部较量。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美国人工智能行业的精英几乎全是华裔人士。

随着中国在科技领域逐渐超越美国,后者终于开始感到压力。英特尔公司最终踢走了印度高管,迎来了华裔陈立武担任首席执行官。由此,印度人在美国科技行业的时代结束,而华裔逐渐主导了芯片制造的行业。陈立武,现年65岁,福建福清人,年轻时随父母移民新加坡。他与黄仁勋、苏姿丰一样,都是台湾移民的后代,小时候也跟随父母定居美国。

一些人可能认为,这些人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已不再与中国有太多关系。然而,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许多在美国科技界崭露头角的华人研究员,事实上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产物”,而不是美国自己培养的本土人才。

例如,马斯克旗下有一支12人核心团队,其中五名成员都是华人,但这些华人并非在美国出生的华裔,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特别是马斯克最倚重的两位成员,吉米和吴宇怀,后者是95后,杭州建德人,年少时便前往加拿大求学,并最终获得了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学位。值得注意的是,像中国DeepSeek的竞争对手OPENAI一样,核心成员大多是中国留学生,他们的本科学位或高中学历都是在中国获得的。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近40%的美国顶尖人工智能研究员都在中国的大学接受过本科学习。如今,在美国47%的顶级论文由华裔科学家撰写,34%的核心项目由华人主导。近期,硅谷再度进入了疯狂的人才争夺战,猎物正是中国的年轻大脑。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甚至亲自出马,进行人才招募。

95后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朱邦华,以及2011年清华特等奖获得者、美国伯克利教授焦剑涛,纷纷被邀请加入英伟达,担任首席科学家。为了挖掘这些天才,黄仁勋和其他科技大佬不惜砸重金。朱邦华与焦剑涛的创业公司首次融资就获得了1000多万美元,如今英伟达不仅需要收购他们的公司,还需要保证他们的薪酬待遇不会低于他们在创业时的收入。

为了抢人才,硅谷的科技巨头们不惜投入巨资,甚至以亿元为单位签约。meta的扎克伯格最近也亲自出击,不仅为跳槽到OpenAI的核心研究员提供了一亿美元的签约奖金,而且还以近150亿美元收购了ScaleAI这家初创公司。圈内人士清楚,扎克伯格的目的不单是收购这家公司,更是瞄准了其中年仅28岁的华裔创始人亚历山大·王,他的团队以及技术资源。

金钱当然是吸引这些顶尖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扎克伯格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AI,黄仁勋也为人才投入了50亿美元。仅他们两个人,就给美国创业公司注入了相当于900亿人民币的资金,这让美国成为了全球科技人才的聚集地。

不仅如此,最近有一支华人主导的AI团队在硅谷打破了融资纪录,在公司成立一个月后便完成了1.05亿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折合人民币大约为7.52亿。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团队,成员们大多是博士毕业生,且与中国的顶尖大学有着密切联系。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包括CEO周衔、真机系统负责人许臻佳、图形学方向的李旻辰等。这支团队的名字,也无疑揭示了他们背后的中国血统。

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聪明大脑的圣地,除了资金的充足,更重要的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斯坦福、伯克利等顶尖大学是这个生态的核心,它们为这个地区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了优质的人才。周围则是如苹果、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这些大学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确保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无缝衔接——科学家的想法能够迅速转化为商业化的应用,激发新的科技突破。

更重要的是,硅谷提供了丰厚的待遇和最具挑战性的科研环境。这里的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可以为人才提供高薪,而这种“高薪 高挑战”的组合,使得世界各地的科技精英纷纷涌向这里。对于这些有远大抱负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最优秀的同事、最前沿的课题以及最丰厚的报酬,快速实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中国的科技企业在全球财富榜上却显得力不从心。中国科技公司中,京东是排名最高的,但也早已跌出全球前30名,传统的银行和石油企业仍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我们习惯于依赖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人海战术去抢占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优势正逐渐消失。

虽然中国的理科生数量远远超过美国,但我们的科技企业依然难以与美国的企业抗衡。这意味着,很多在中国无法获得机会的人才选择去美国、欧洲或日本寻找出路。甚至有很多程序员,选择去了日本工作,并非因为日本的科技领先,而是因为日本的互联网科技水平较低,工作压力小,收入却不低。这种巨大差距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人才输出的最大源头。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扎实的基础教育体系,尤其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具有极大的优势。然而,硅谷的华人技术领袖大多数都出自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顶尖学府,这些学校的学子成为了世界科技巨头的“预科班”成员。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痛点:尽管我们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他们仍然选择离开中国,去追寻更好的平台和更高的回报。

对于这些顶尖科学家而言,选择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平台,是追求更高自我价值的自然选择。那么问题不在于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而是为什么我们无法让他们留下来。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科研环境,是否足够能够留住这些人才?

这场看似被动的人才流失之战给我们真正的启示,不仅仅是如何通过高墙阻止人才外流,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一个能够吸引全球聪明大脑,成为创新高地的“人才磁场”。我们不应仅仅因为一两位天才的离去而感到遗憾,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成千上万的未来天才铺设更宽广的道路,创造更多的机会。

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个吃掉最多对方棋子的人,而是那个能够将自己的棋盘打造成全球科技人才竞相入驻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