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ZIZHANTING
数字展厅·沉浸看展
中国梦 航天梦
——中国航天博物馆展(第1期)
古代的飞天梦想与尝试
(中国梦 航天梦——中国航天博物馆展数字展厅)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浩瀚的星空充满向往。飞天的梦想如同一束光,穿越神话与现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鲁班削木为鸢的奇思妙想,古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翱翔九天的愿望。而这份渴望并未止步于幻想。随着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古人开始付诸实践:风筝扶摇直上,孔明灯夜照苍穹,火箭雏形划破晨曦,一次次尝试凝聚着探索的精神与勇气。这些早期的飞天努力,不仅孕育了航空航天事业的萌芽,也成为人类不断追求未知、挑战极限的精神象征。
陈流画作《航空梦·万户飞天》
✦+
+
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飞天”形象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飞天”意象丰富,寓意深远,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嫦娥奔月”。据《淮南子》记载,嫦娥吞下长生不死药后飞升月宫,成为月中仙子。她乘风而去的形象,既是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也暗含了古人对飞行的浪漫想象。另一则传说——鲁班造木鸟,则更具现实色彩。相传,鲁班以竹木为材,制成能高飞三日不落的飞鸟,虽属夸张,却反映出古人对飞行器物的初步构想。
明 唐寅 嫦娥执桂图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关于鲁班造木鸢的记载
在佛教文化中,“飞天”亦是重要元素之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衣袂飘举,姿态婀娜,象征着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而在世界其他文明中,如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用蜡黏合羽翼飞向太阳,埃及神话中鹰首人身的荷鲁斯翱翔九天,无不体现出人类共通的飞天情结。这些神话中的“飞天”,既是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早期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挑战。
敦煌莫高窟第320窟种的飞天形象
埃及神话中鹰首人身的荷鲁斯形象
✦+
+
古代人类对飞行的实际探索与发明
如果说神话是人类飞天梦想的精神寄托,那么古代的发明创造则是梦想走向现实的坚实脚步。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最初用于军事侦察与通信,后来逐渐演变为娱乐与节庆工具。风筝利用空气动力原理,在地面牵引下升空,成为最早实现人工飞行的装置之一。
清 纸制鲇鱼风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孔明灯则是另一种尝试。它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使纸制灯笼腾空而起,虽不能载人飞行,但已具备现代热气球的基本雏形。明代的“火龙出水”更是古代火箭技术的代表。这是一种多级推进式火箭武器,其设计理念接近现代火箭发射原理,堪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的结晶。这些尝试未能真正实现载人飞行,但它们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和技术积累,无疑为后世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明灯结构示意图
明 火龙出水(模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神州共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