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柳冠中、何人可、山田敦彦等设计界泰斗齐聚成都,与一群年轻面孔热烈交流时,一场关于中国汽车设计未来的实验正在悄然进行——2025吉利汽车创新设计营正式开营。
这场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年,其野心远不止于一场夏令营。它试图用“大师课+导师团”的双轨制,打通从顶级设计思维到实战落地的路径。
产学研破壁:一场设计教育的“反叛”
吉利设计营最锐利的突破,在于对传统产学研割裂的颠覆。
当高校学子直面主导过全球热销车型的吉利设计师,当课堂作业直接对接产业真实需求,“以赛促教、以赛促产”不再是一句口号。这本质上是对设计教育的一次重构——把产业最前沿的经验与痛点,提前注入人才培养的源头。
李书福曾断言:“造车是马拉松,人才是基石”。当年轻设计师在校园阶段就深度浸润产业实战逻辑,中国汽车设计的“人才基石”正被系统性夯实。
大师与Z世代的碰撞:设计的“基因重组”

本届设计营的导师阵容堪称豪华:“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湖南大学何人可、日本名家山田敦彦……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顶层设计思维”的洗礼。
这种代际碰撞极具象征意义——当大师们的经验体系遭遇Z世代的数字原生思维,恰恰可能催生中国汽车设计最需要的创新突变。设计的传承与颠覆,在此刻同频共振。
构建话语权:中国设计的“独立宣言”
吉利近年动作频频,透露出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争夺全球汽车设计话语权。
从提出“设计即战略”“设计力公式”等理论框架,到连续发布《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从提炼“润玉流光”“飞檐虎视”等东方美学符号,到探索《中国R角》《中国纹样》的文化转译——吉利正试图构建一套植根本土、辐射全球的设计语法。
这本质上是一场设计话语体系的独立战争。当中国汽车不再满足于跟随西方设计潮流,而是用独特的美学语言参与全球对话,产业竞争已升维至文化层面。
人才森林:产业变革的终极战场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的“人才森林”理论值得玩味:既向下扎根培育内生力量,又向上成林形成传帮带体系。这揭示了智能电动时代的竞争本质——人才生态的竞争。
在同期举办的圆桌论坛上,《AI技术对汽车设计人才培养的影响》成为焦点议题。当AI能快速生成设计方案,人类设计师的核心价值正被重新定义: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情感的精准把握、对未来的大胆想象,这些无法被算法替代的能力,恰是吉利设计营试图淬炼的稀缺品。
总结:从“工必有意”到“全球审美”
当吉利将“三潭印月”“三进大宅”等文化符号熔铸于钢铁之躯,其野心已超越产品本身——它正试图将东方哲学植入全球汽车的审美基因。
设计营的年轻面孔们,或许尚未察觉自己正站在一场宏大叙事的关键节点:他们的创想将决定中国汽车能否从“工艺追随者”蜕变为“美学定义者”。
历史证明,所有工业强权的崛起之路,都伴随着设计话语权的争夺。当中国汽车开始用“润玉流光”解构德系精密、用“飞檐虎视”对话美式力量,这场沉默的美学革命才刚刚开始。
中国设计的真正挑战,或许不在笔尖而在心间——当全球消费者开始为一抹“中国式优雅”而心动,才是话语权落地的真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