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源Sight 王言
沉寂许久的奶茶股,突然迎来春天。
截至7月7日收盘,茶百道股价上涨超11%、蜜雪冰城上涨约过6%、奈雪的茶涨近4%、古茗涨超6%、沪上阿姨涨约6%。而这些茶饮股集体大涨,离不开近期不断升级的"外卖大战"。
在平台大额优惠券的"饱和攻击"下,茶饮价格回到十年前,很多消费者可以买到3元一杯的库迪、5元一杯的瑞幸、2元一杯的蜜雪冰城,甚至几近0成本"薅羊毛"。
平台疯狂撒钱补贴,突然实现奶茶咖啡自由的打工人,焦虑的问题已经从"今天要不要点奶茶",变成了"再这么喝下去,就要得糖尿病了"。
外卖"零元购"
近日,美团和阿里掀起一波号称"史上最大规模补贴"的对决。根据美团内网发布的信息,截至7月5日22时54分,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已经突破了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已超过1亿单,占比超过80%。
在"满25减21""满18减18"的大额优惠券下,用户几乎可以实现"0元购"下单——一杯瑞幸的美式咖啡被补贴至2块钱,肯德基汉堡降至10元以内。这期间,美团的服务器甚至因瞬时流量过载宕机。
几乎在同时,淘宝闪购与饿了么也推出大额满减红包。7月7日,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联合公布战报称,平台日订单数超8000万,非餐饮订单突破1300万,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也超过2亿。
在广州可以点到7.2元的JPG咖啡 | 饿了么
暴涨的订单量,让商家不断爆单,店员叫苦"根本做不完"。
有媒体报道,在饿了么和美团优惠券的引流下,一些城市的蜜雪冰城门店从周末起就开始爆单,店员变得异常忙碌,几近崩溃。也是因此,近两日,每当路过一家商圈和社区的奶茶门店,总能看见有数十位外卖骑手围在柜台,催促正在忙碌的店员们。
甚至有门店因为订单量太大做不过来,选择在外卖平台下线部分商品或者闭店。
与此同时,外卖骑手收入也大幅度提高。有外卖骑手表示,从上周六开始,其单日收入相比之前几近翻倍,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送单量,很多骑手月收入可以破万,甚至可以到2万元。
事实上,此次外卖大战可以追溯到今年初。今年2月,京东宣布入局外卖业务,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推出 "0佣金" 政策,点燃战火。4月,京东启动百亿补贴,美团随即宣布未来三年投入1000亿元;同月,饿了么加入混战,开启 "饿补超百亿" 活动。
如今,各平台竞争焦点从价格战延伸至骑手权益、配送效率等多维度,竞争态势日趋白热化 。
奶茶股的红利?
整体看,这场外卖大战中,参与者大多为客单价在15元左右的奶茶、咖啡品牌。在叠加平台优惠券后,它们集体变身为现5元左右的平价产品。
此外,由于这些品牌的产品都具有消费频率高、供应链稳定、标准化程度高以及单价较低等特征,与外卖场景完美契合,都吃到了外卖大战的红利。
相比之下,虽然早已上线外卖业务,但由于消费频次偏低,客单价较高,以正餐为主的餐饮品牌就显得相对落寞,声量较小。
从业务构成看,外卖业务的收入在这类公司总体营收当中的占比较小。以海底捞为例,财报显示,2024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0.41亿元增加20.4%至2024年的12.54亿元,主要归因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的一人食精品快餐业务所产生的收入。
而12.54亿元的外卖收入,仅占到2024年海底捞营收的2.9%。
海底捞2024年财报
另外两家港股餐饮公司呷哺呷哺和九毛九的情况也很类似。据媒体报道,呷哺集团外卖业务2024年单量从2023年的510万单提高至2024年的760万单,营业收入从2023年的2.8亿元提高至2024年的3.4亿元,增长21%。
2024年全年,呷哺呷哺实现营收47.5亿元。以此计算,外卖业务收入占到公司整体收入的7.16%。
此外,2024年,九毛九外卖业务营收为从2023年的9.01亿元增加15.8%至2024年10.4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23年的15.1%上升至2024年的17.2%。
九毛九2024年财报
总体看,近几年,由于餐饮行业的调整,各个品牌都在尝试通过下调产品价格,增加客流量和总体收入。
在外卖平台,海底捞先后推出下饭火锅菜、工作自助餐等低单价产品,以满足打工人"一人食"的需求。九毛九则引入卫星店等新型门店模式,不断加码外卖业务。
在此情况下,品牌方的客单价也进一步下调。2021和2022年,海底捞客单价分别为104.7元、104.9元;到了2023年,客单价跌至99.1元;2024年,客单价进一步下调至97.5元。
九毛九旗下各个品牌的客单价也在下降,比如太二的客单价就从2023年的75元下调至71元、怂火锅则从113元下调至103元。
九毛九2024年财报
如今,餐饮行业已经进入市场饱和期,在客流量接近瓶颈的情况下,优质的门店点位也所剩无几,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产品口味和形态也进入同质化竞争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任何一次流量曝光,都有着在存量市场中挤掉对手的可能。正因如此,即便很多品牌方在外卖大战下只是"不挣钱就赚个吆喝",但来之不易的流量和品牌包装,也许也会成为它们扭转市场格局的宝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