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机器人,为什么非得做成人形?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智谷趋势 时间:2025-07-08 16:21:27


作者 | 王战新

你说怪不怪?

满大街的机器人公司,咋就非得死磕“人形”?各大机构的投资人,眼睛就盯着两条腿、俩胳膊、一个脑袋瓜儿的,好像不做成人样就不叫创新似的。

真正更加实用的机器狗和机械臂,在他们眼里,都差点意思。

截至目前,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总额已超过140亿元人民币,超越去年全年总量(约110亿元)。


据大摩统计,全球搞人形机器人的上市公司,100家里头56家是中国的。

现在的行情有多奇葩?但凡你组个队,牌子挂上“人形机器人”,就能忽悠九位数的资金。山东矿机的乌龙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因为被贴上“人形机器人”的标签,股价狂飙,连着涨停七天。

可是,砸了这么多钱,人形机器人产业还不成熟。最牛的机器人公司,一年也就产几千台,离大规模用起来还远着呢。

反观工业机器人、机器狗那边,人家闷声发大财,年营收几百亿的公司都冒头了。

这就奇怪了,明知人形机器人之路难如登天,为啥资本还要往前扑?

这里头至少藏着三层心思。

第一层叫"看脸定律"。人这种动物天生就爱以貌取人。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曾说过:"我们想要机器人像人,骨子里是渴望交流。"

想象一下,家里要来个帮手,功能、智商都一样,一个冷冰冰的铁疙瘩,一个看着像人、能对你笑的“伙伴”,你选谁?特别是等你老了,床边陪护的,你是愿意要个笑容温暖、皮肤触感柔和的“电子管家”,还是台闪着寒光、嘎吱作响的机器?

人形机器人提供的情绪价值,是冰冷金属给不了的。

更绝的是第二层"数据玄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点破了天机:现在AI机器人全靠数据喂养,而世上什么生物的运动数据最丰富?不就是人类自己嘛。

我们走路摔跤的录像,拿杯子发抖的视频,这些海量素材简直就是训练人形机器人的现成教材。这就好比教鹦鹉学舌,当然得找话最多的人当老师,而人体就是现成的活教材。

但最狠的还是第三层"终极野心"。人形机器人,压根儿就不是“工具”,它真正的使命,是要把人类从各种劳动里解放出来。

想想看,为啥台阶都20厘米高?桌子为啥普遍80厘米?门宽不能低于50厘米?菜刀为啥不长成一米多?

答案简单又深刻——因为这一切,都是围着“人”的尺寸设计的。

只有机器人也长成人的样子,它才能无缝对接“人本位”的物理世界,才能用好现成的工具、设备、设施,才能真正实现“人能干的活它能干,人干不了的活,它也能干”的目标。

等到人形机器人全面成熟的那一天,扫地机、收割机、洗碗机等工具统统可以歇菜。一个“人形通用体”,就能包打天下,这才是解放人类的终极形态。

至于人都解放了干啥?活着图个啥?存在的意义在哪儿?

这问题,科学挠头,经济学也懵圈,只能甩给哲学家们慢慢琢磨了。

不过,这种“闲得发慌”的日子,历史上还真有过。古希腊那些奴隶主老爷,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奴隶们包揽了所有脏活累活,他们呢?闲得只剩下思考。结果咋样?哲学、数学、几何、文学、艺术全面发展,成果璀璨得晃眼。

有时候,“无事可做”恰恰是伟大思想的孵化器。

如果我们真被机器人“包养”,说不定人类思想文明会进入新的爆发期。


2025年风高浪急,世界格局巨变,面对关税、脱钩,普通人如何守护自己的钱袋子?

若你有这个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趋势内部研判,每周为您解读国际、宏观、政策、楼市、商业等重要动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趋势,直达财富的本质信号。

原价299/年,通过本文订阅,智谷老读者福利价199元/年,还加赠一年12场闭门直播!

限时开放30个名额

299元立减100元

三天后窗口关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