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作为海南首家全国性保险法人机构,海保人寿在政策东风与地域优势下扬帆起航,试图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现实却颇为残酷。七载市场沉浮后,海保人寿不仅未能实现盈利突围,反而深陷亏损泥沼,累计亏损额超10亿,与最初的战略愿景似乎渐行渐远。
七年亏空10亿
成立伊始,海保人寿展现出了一定的发展势头。2018—2020年,保险业务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从2.82亿元攀升至14.29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急转直下,保费规模几近腰斩,仅实现8.92亿元,大幅下降37.58%。
2023-2024年,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29亿元及14.33亿元,但2025年一季度又遭遇重创,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0.17%,仅为4.11 亿元。可见,海保人寿保费收入波动较大,反映其缺乏可持续性的增长动力。
净利润方面,更是惨淡。自成立以来,仅在2021年短暂“上岸”,实现0.09亿元的微薄盈利,其余年份始终深陷亏损泥潭,累计亏损逾10亿元。具体而言,2018年至2020年,分别实现净利-0.57亿元、-0.98 亿元、-1.18 亿元,亏损额逐年扩大;2022年和2023年亏损进一步加剧,分别达-1.8 亿元和-3.18亿元,2024年虽亏损收窄至-2.55亿元,但2025年一季度再度亏损0.55亿元。
2025年,正值海保人寿站在“七平八盈”的关键节点,意味着寿险公司在成立后的第七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第八年开启盈利征程。然而,海保人寿能否在2025年实现扭亏为盈,依然充满较大悬念。
而长期的亏损也使得海保人寿的净资产大幅缩水,2025年一季度净资产仅为4.71亿元,远低于15亿元的注册资本,折射出公司财务状况的脆弱性,为企业经营发展亮起红灯。
投资端表现疲软是导致海保人寿亏损的关键因素。2023年其投资收益率仅为0.57%,综合投资收益率1.64%,远低于近三年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投资收益率虽略有提升至0.62%,但综合投资收益率3%,依然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从“八股均衡”到“赵马配”
创立之初,公司由海马集团、海思科医药、易联众等8家股东共同发起,其中海马集团、海思科医药、易联众均持股20%,形成相对均衡的股权格局。
然而,市场的浪潮汹涌,仅四年时间,其股权架构便迎来重大转折。2022年6月,舜元建设将所持12%股权全部转让给海马投资集团,使得海马投资集团持股比例跃升至32%,一举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
早在2022年初,海马集团介入海保人寿的意图便已初现端倪。3月24日,海保人寿宣布任命赵树华担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短短一周后,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变更为赵树华。从其履历来看,赵树华来自海马集团旗下子公司的管理者,拥有深厚的金融与企业管理背景。
赵树华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从海南省高科技公司深圳办事处起步,历经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汽海马汽车等企业,在财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曾任海马汽车集团财务总监、海马财务总经理等要职。
随着海马集团入主与赵树华掌舵,海保人寿管理层也迎来新一轮更迭。在2024年总经理李高峰辞职后,副总经理马玉春代行总经理职责并最终转正。公开资料显示,马玉春是一位“老将”,曾任阜阳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后加入保险业,任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组织人事部人力资源室副主任,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管理专员,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企划部助理总经理(主持工作)、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等职。
图源:公司公告
如今,公司已进入“赵马配”时代,标志着海保人寿从股权结构到战略执行的深度变革。
攻坚之路
面对眼下经营困局,海保人寿并非毫无应对之策。2024年,海保人寿选择了收缩战线,撤销部分分支机构、精简业务,可见这一举措并未达到预期的止损效果。
而新提出的“深耕海南、布局岛外”战略,虽为公司指明了方向,但目前仅有海南、深圳两家分公司,市场覆盖范围有限,拓展能力不足。
投资端,展现出积极调整信号。2025年一季度,公司将高股息蓝筹股、优质REITs等资产作为重要配置方向,通过动态久期管理与风险敞口控制,实现了资产端收益的相对稳健增长,财务投资收益率高于行业中位数。业务端,持续提高期交业务占比,期交业务带来的资本增量也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力 。
在整体重心上,海保人寿正试图通过深化客户服务开辟新赛道。公司计划构建“康养医保一体化”服务体系,巧妙借助博鳌乐城医疗旅游政策的东风,将保险业务与医疗康养资源深度融合。按照规划,2025年拟推出5款具有海南特色的保险产品,期望以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吸引客户,提升市场份额。不过,产品创新与服务体系搭建并非一蹴而就,从政策红利的把握、产品设计到落地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将充满挑战。
此外,海保人寿海南分公司将2025年定为“能力建设年”,主要通过聚焦期交业务价值转型,重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扭转长期亏损的不利局面。而期交业务相比趸交业务,虽然前期保费规模增长较慢,但能带来更稳定的现金流和长期收益,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盈利结构。海南分公司将此作为重点,意味着公司在业务模式上正从追求短期规模增长向注重长期价值创造转变。
但转型之路布满荆棘,一方面,市场对期交产品的接受度需要培育,客户教育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期交业务对销售团队的专业能力、服务水平要求更高,海保人寿能否在短期内提升团队能力,满足转型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总之,作为扎根海南的险企,如何在深耕本土市场的同时,快速打开岛外市场,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是海保人寿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