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欣
编辑 | 曾芳
作为中国首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的大股东阵容正经历深度调整:泛海集团彻底退出股东序列,立业集团持续增持至 4.945%、距举牌线仅一步之遥,中国长城资产等AMC、基金及新民营企业股东陆续入局,这一系列“旧退新进”推动股东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
在此轮股东调整背后,民生银行近年同步推进不良资产处置与经营转型:2021至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 亿元,现金回收率达 27.7%,并重点化解东方集团、“泛海系”等关联不良;同时压降高风险业务,转向基础业务与客户深耕等。
立业集团增持至临界点,泛海离场
作为本轮股东结构调整中最受关注的新入局者,立业集团一路持续增持民生银行股份。6月30日,港交所披露易显示,香港立业集团有限公司以每股2.624港元的均价,通过场外交易购入1.99亿股民生银行H股,耗资约5.23亿港元。香港立业集团成立于2003年11月,系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业集团”)旗下子公司。此次增持后,立业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突破4.9%,达4.945%,距离触发举牌义务的5%红线仅一步之遥。
回溯立业集团增持轨迹,立业集团自 2023 年三季度末首次进入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行列(持股 3.15%,位列第七)后,便开启常态化增持。2024 年一季报显示其持股比例已升至 4.49%,跃居第四大股东,且该比例在2025 年一季报中保持稳定,直至此次增持再次突破。
(民生银行十大股东,民生银行2025年一季报)
立业集团是一家采用 “产业 + 金融” 模式、业务涵盖电力设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控参股子公司超百家且旗下有华林证券等企业、布局覆盖全国并辐射海外的综合产业控股集团。
立业集团实控人为林立。公开资料显示,“60后”林立为金融学博士,拥有会计师资格、AMAC 基金从业人员资格,有银行、保险从业背景。曾任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中国银行深圳上步支行总稽核、会计科长,中国银行深圳滨河支行行长,深圳市中华贸易公司财务部经理,中国农业银行河源市紫金县支行会计,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紫金县支行信贷员。
林立除了担任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有多个头衔:华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证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西藏自治区工商联合会副主席、深圳市工商联合会常委、深圳公益基金会主席、深圳市深商总会副会长,西藏自治区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2024年,林立已被股东大会选举为第九届民生银行非执行董事。
与立业集团的持续加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泛海集团的彻底退场。在2023 年三季报时,泛海集团还以4.12% 的持股比例位列第六大股东。但在2025年4月民生银行通过网络直播召开的2024年业绩交流会上,该行副行长黄红日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透露,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证登)提供的股东名册,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基本不再持有该行股票,即已不再是主要股东。(详见本报报道《民生银行高管回应21记者:东方集团、泛海集团贷款风险可控 诉讼有序推进》)在6月26 日的民生银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黄红日面对股东询问,再次确认,依据中证登提供的股东名册信息,泛海控股集团已经不是民生银行的股东。
股东多元化:AMC、基金、资管等机构密集入局
民生银行股东结构的多元化特征在数次调整中愈发清晰,既有老牌股东的策略适配,也有专业机构的新增入局。
作为发起股东之一的新希望系,其持股动态持续受到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依据同花顺梳理发现,1996年1月,民生银行正式成立,新希望系掌门人刘永好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了该行的设立。2014年12月,刘永好持股民生银行的比例由8.38%降至7.69%。2015年至2017年,刘永好每年都在调整民生银行持股比例,其间有增有减。2018年,刘永好减持了部分民生银行股份,减持后的持股比例降至4.43%。直至2024年11月之前,刘永好持有民生银行股份基本上保持在4%左右。
2024 年 11 月,新希望集团曾公告拟通过旗下新希望化工增持至 5% 以上,显示出其对民生银行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新希望集团认为,民生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具有独特的业务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增持股份,可以进一步加强双方在产业与金融领域的协同合作。不过,民生银行2025 年一季报显示新希望持股比例为4.18%,仍居第六大股东之位。
四大 AMC之一的中国长城资产则以专业化机构身份于近期官宣入局。在民生银行6月27日的2024 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该行在审议的议案中宣布:提名郑海阳为民生银行第九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据民生银行此前公告,郑海阳系现任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该行董事会秘书、副行长李彬回应称,根据公司章程,持有3%以上的股东有权提出董事候选人,目前长城资产已经达到该标准,所以该行董事会同意提名其为董事候选人,并且提交本次股东会。不过郑海阳董事资格仍待金融监管部门核准。
此外,该行管理层还表示,除了原有股东的增持以外,近半年来一些新的投资者已经成为民生银行股东,包括部分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机构以及新的民营企业股东。
近年聚焦不良资产处置与经营转型
近年来,民生银行致力于化解历史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
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黄红日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介绍,该行近年采取 “现金清收优先”策略,通过诉讼清收、抵押物处置、司法执行等强化现金回收效率,同时结合行业回暖调整转让策略。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实现现金回收953 亿元(现金回收率27.7%),核销资产现金回收 345.7 亿元。
关于东方集团和泛海集团的相关不良资产,黄红日表示,东方集团2024年末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同时,相关贷款的担保物系北京地区土地、商业房地产等抵押物,抵押率较为充足。截至今年5月末,该行向法院就东方集团5笔案件提起诉讼,并且完成了相关财产的保全。该行表示,预计相关诉讼损失金额将不会太大,但具体金额视案件进展而定。
“泛海系”贷款方面,黄红日介绍称,截至2024年末“泛海系”在该行贷款余额为184.84亿元,主要担保物为武汉地区土地,武汉中心大厦在建工程抵押,包括部分商业地产和股权质押。截至今年5月末,民生银行与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的2笔诉讼已经发布立案执行公告,与泛海控股集团的6笔诉讼已取得生效判决和予以执行的立案。黄红日表示,“泛海系”在该行的存量违约贷款,抵押率较为充足,随着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相关资产回收或有所提高,但仍需观察外部形势的变化。
对于民生银行2020年以前存量的“问题贷款”处置,董事长高迎欣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回应称,此前经过三年的处置,已大部分解决相关风险,近两年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黄红日补充道,近年来民生银行正在严控风险成本,近三年来新准入的客户不良生成率仅为0.43%,处于行业较好水平。不良压力方面,除了房地产领域,当前零售、小微以及个体经营者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存在还款压力,但这也是银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经营转型方面,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在股东大会上强调,近年来民生银行对业务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于早期高收益、高风险、不可持续的业务,在早前就进行了压降,因此当前面临的压力相对更小。近年来,民生银行已全面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以抓客户、打基础。
扫码向我爆料!
不想错过21金融圈的新鲜资讯,请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