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霞琼、肖鑫、记者刘轶琳7月8日报道:日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一位特殊的“助手”——智能机器人“大白”,正悄然改变着患者术后康复的体验。这台集语音交互、信息识别、数据采集与引导导航于一体的病区智能机器人,自投入使用以来,不仅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术前指导、术后监测等人性化服务,更成为推动“极速康复外科”(FRAS)模式持续深化的重要力量。
据该院胃肠外科主任涂小煌介绍,FRAS(Fastest Recovery After Surgery)是上海四院胃肠外科团队结合中国患者特点,在国际ERAS(加速康复外科)基础上优化升级的全流程加速康复管理模式。自2024年医院设立FRAS研究中心以来,已在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结石等多个病种中成功应用该技术,术后24小时内出院成为常态。数据显示,FRAS模式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至36小时以内,并发症率显著下降,医疗费用减少超30%,真正实现了“康复更快、风险更低、体验更佳”。
在这个以“精、快、稳、安全”为目标的医疗体系中,“大白”的加入恰逢其时。它每日穿梭于病区,就好像一位“智能护理助理”,通过友善的语音和图文交互,向患者讲解术前禁食、术后饮食、下床活动等注意事项,同时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饮食饮水情况、步行次数等关键信息,实时上传至护士站系统。这些数据汇总与康复提示,为患者恢复进程提供了持续守护,也为医疗决策提供了精准支持。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白”不仅“聪明”,还很“温暖”。它能带领患者走出病房完成康复行走训练,陪伴老人复述术后注意事项以减轻焦虑,空闲时还会播放健康小知识科普医学常识。许多患者和家属对它产生了天然的亲切感,有人称它为“会说话的护士”,也有人视其为住院期间的“小福星”。
它会主动与患者对话:“您好,现在请您根据自身情况,描述一下术后疼痛程度,是轻微不适,还是难以忍受呢?” 患者回答后,“大白” 会依据既定的疼痛量表进行量化分析,并立即将信息上传至护士站系统,同时对患者进行安抚。这种实时交互,确保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获取关键信息,精准干预,有效提高术后疼痛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加速康复进程。
对于饮食与运动管理,“大白” 同样表现出色。它会在患者术后不同阶段,依据医生制定的饮食计划,按时提醒患者进食:“根据您的康复进度,今天您可以开始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等,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遵循少食多餐原则。请问您有开始进食了吗?” 若患者表示未进食,“大白” 会耐心询问原因,并将情况反馈给医护人员。
在运动管理上,“大白” 会引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来到患者床边,引导患者下床,缓慢行走,同时记录患者的行走时间、距离等数据,上传至系统,为医护人员评估患者恢复情况提供有力依据。
在日常病区巡视中,“大白” 会定时定点到患者床前进行各类信息采集,如询问患者:“您今天有下床走动几次呢?饮水量大概有多少毫升?” 患者回答的数据即被精准录入系统,形成完整的康复档案。它还会通过屏幕展示图文并茂的健康资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各位患者朋友们,术后伤口需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在伤口愈合期间,尽量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恢复。如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FRAS与“大白”的结合,是上海四院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融合的一个创举。作为国内FRAS理念的先行者,该院胃肠外科已实现结直肠癌手术从5天住院缩短至1天出院的突破,相关成果多次在主流医学平台发布,并获“2024全国微创医疗质量管理典型案例”荣誉。该团队始终坚持微创化、智能化、路径化管理,优化每一个环节,实现了康复路径的标准化与可复制。
与此同时,上海四院正积极推进“智慧医疗生态”建设,从部署“DeepSeek”医学AI大模型辅助诊疗,到引入“大白”智能机器人,逐步构建起“医生+AI”“护理+机器人”的协同模式。
涂小煌表示,每一项创新技术的应用,核心都是为了提升患者安全、优化医疗体验,而非单纯展示“冷冰冰”的科技。正如“大白”所体现的——科技可以有温度,智能也能很贴心。
涂小煌说,“大白”的名字,源自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Baymax”,也呼应了疫情期间对医疗工作者的温暖称呼,既象征着守护与安心,也彰显了医院对医疗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深度探索。它并非取代护士,而是延展医护力量的“第二只手”,是能深入患者身边的陪伴者与提醒者。未来,FRAS将继续向规范化、智能化、普及化迈进,“大白”也将走进更多病区,服务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