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青年学者对话资深专家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7-08 20:19:16

光明日报

基础研究探索性和创新性强,对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但由于其成果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研究者往往需要奋斗很长时间才能取得突破,青年人刚进入这个领域时,难免会有困惑。对此,记者特邀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90后”学者张衡,与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数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路霞,就基础研究青年学者面临的困惑展开对话。

关注“热点中的冷门”与“冷门中的潜力”

张衡:青年科研人员应如何选择兼具前沿性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平衡“热点追踪”与“冷门突破”?哪些底层科学问题值得长期投入?

张路霞:选择兼具前沿性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关键在于找到学术热点与实际问题之间的交汇点。前沿性通常体现在新兴技术或理论突破上,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应用价值则要求研究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点在健康医疗领域尤为突出。

青年科研人员可以采取“热点中的冷门”策略,在热门领域内寻找尚未被充分探索的细分方向。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包括大模型相关领域竞争激烈,但如何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医学场景,可能仍有大量空白。同时,也要关注“冷门中的潜力”,某些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可能因技术变革迎来新机遇,如传统微生物学因合成生物学的兴起而焕发新生。

判断研究潜力时,需考察科学问题的可扩展性(能否衍生多个子问题)、技术可行性(现有手段是否支持研究)以及社会需求(是否契合国家重大需求、产业趋势)等。同时,定期与国内外专家和产业界进行交流也有助于动态调整方向。

采用“双轨制”研究模式,建立个人学术标签

张衡:关键成果突破通常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研究,但青年科研人员短期考核压力又很大。基础研究成果滞后与职业发展压力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应对?

张路霞:这一矛盾可通过合理规划来缓解。

第一,可以采用“双轨制”研究模式,即同时推进短期可产出成果的项目与长期攻坚的核心问题。例如,在开展一项需要多年实验的重大课题时,可以并行进行数据挖掘、方法改进等较易发表的研究,以保障阶段性产出。

第二,可以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多个阶段性目标,每年完成一部分关键实验或理论构建,这样既能保持进展,又能产出阶段性成果。而且现在国家也在逐渐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稳定支持,关注和争取类似项目也可以为研究提供持续且稳定的支持。

第三,建议建立个人学术标签,即在某个细分领域持续深耕,形成独特研究特色,这样即使短期内没有突破性成果,也能通过系列研究积累学术声誉。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对于所研究问题的好奇心和耐心非常重要,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高效协作需突破三大障碍

张衡:如何建立高效的跨学科合作机制,以实现协同创新?

张路霞:跨学科高效协作需要克服学科壁垒、沟通障碍与利益分配等障碍。合作各方要形成“共同语言”,深入了解对方学科、打下顺畅交流的基础。例如,为了推动医学人工智能良性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先后组织了“面向医学研究者的人工智能通识课”“面向人工智能科学家的医学通识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合作应聚焦具体交叉科学问题而非泛泛交流,定期组织问题导向的研讨会,围绕明确的研究目标展开讨论并逐步推进。在合作模式上,诸多高校通过建立新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实施联合聘任等举措促进人才“物理融合”,有效推动了跨学科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尊重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认可模式差异、尽早明确利益共享与分配机制至关重要,这是保障跨学科合作可持续性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