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Doc
昨天,根据tech星球的报道,B站正发力视频播客业务,即将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内部人士称,公司今年暑期将大力挖角播客创作者。
确实,播客的视频化趋势正在提速。Morning Consult在2024年8月有一个调查,42%的美国成年人更喜欢带视频的播客,而2022年这一比例只有 32%。
YouTube先抢占先机。2025年3月,YouTube 官方博客宣布月播客活跃观众突破10亿,并开始内测可动态插入的主播口播广告位,Shorts流量也将反哺长节目。
Spotify也在追赶。今年 2 月更新的 Partner Program 宣布向符合条件的创作者开放视频分成,并为 Premium 会员提供无广告体验,意在通过更优 CPM 挽留头部节目 。不过就受众规模和发现机制而言,YouTube 依旧握有先手优势。
视频播客还是播客吗?
我认为是。播客的本质在于用长时段、声音驱动的对话建立陪伴感和思考深度无论画面是否出现,这种以音为核的体验从未改变。视频的加入,只是在保留声音主体的前提下,为内容添加表情与场景,让信任累积更立体,而声音先行、观点为本的核心依旧如初。
在互联网巨头的推动下,播客的发展极为迅速。过去半年,我就被好几个做营销的朋友问到:播客是不是下一块必须抢的流量洼地?
提问者的阵容很有意思:做DTC品牌、上市银行的数字营销部、还有一个老牌 4A。我发现很多人蠢蠢欲动,又有些犹豫,似乎看不清播客这种媒介形式的价值和雷区,我今天就聊一聊我的观察。
一、播客是一种慢媒介
去年 12 月在北京参加的一场播客沙龙。谈及播客的营销模式,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播客的营销是一种慢传播。
我用慢传播这个表述,因为在音频的世界里,播客天然是一种慢媒介。
这些领域的购买流程通常包括信息收集、方案比较和内部决策,需要更深入、更系统的内容来支持受众的理性判断。而播客凭借长格式讨论和专业访谈,能够逐步解答受众的疑问、传递信任和建立权威,从而有效推动复杂决策的推进。
一档节目往往动辄二三十分钟甚至数小时,这是一种非常线性,且难以加速或者效果的收听,传播因此呈现出滴灌逻辑:受众的破圈依赖口碑与兴趣社群的层层破圈,而不是一次算法推荐的爆破式扩散。
速度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商业规模化的天花板更高却更远。
相比短视频平台上点击曝光转化一气呵成的漏斗,播客的商业转化更像一条曲折的辩证曲线:忠诚度高、信任度强,但人群基数扩张缓慢。
广告库存因此显得稀缺且分散,CTR 不会瞬时攀高,ROI 也得拉长观察周期。对于追求季度业绩的甲方或要讲故事的资本而言,这种慢热就意味着无法在短时间内堆出足够可观的 GMV 或 CPV,难以用规模化速成来佐证商业模型的爆发力。
所以,播客能养出深度的品牌资产,它更适合那些愿意陪着用户一起慢慢成长的产品耐消品、订阅服务、知识付费而不适合夹着促销倒计时的快消攻势。
在我观察中,金融理财、B2B产品和服务、教育培训和健康保健等高客单-长决策行业最倾向于采用播客营销。
二、播客的价值是深度信任,和B站有相同的生态位
我们尝试进入两个场景:
场景一:你打开一档播客节目,主播花了30分钟讲消费主义如何渗透我们日常生活,中间引用了鲍德里亚、讲了自己购物成瘾的经历,还加上了一段听众来信。这时候你一边听,一边思考:我是不是也有类似经历?主播的观点有没有道理?
场景二:而同一时间,你对这位主播已经听了好几期,熟悉她的语气、背景音乐、片头语,甚至认同她有点拧巴但真诚的人设。哪怕你今天没太认真听,但一听到她推荐某个消费品牌,你可能就会试一试。
两个不同的场景背后是两条不同的说服路径。这里面有一个理论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改变取决于信息加工深度:当一个人具备高动机和能力时(如场景一),会通过中心路径深入分析信息内容,产生持久且理性的态度改变;
反之像场景二,则会依赖边缘路径,受信源吸引力、情感共鸣等外围线索影响,形成短暂且易变的态度。
两条路径并非割裂同一情境下可能并存,但主导路径由受众的认知投入程度决定,而这一程度又受议题相关性、注意力分散度等因素调节。
播客的说服力,恰恰就是这两条路径叠加的结果。它既能抓住那些愿意深度思考的人,也不放过那些只是情感上沦陷的听众。这就是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在播客中的真实演绎。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告诉我们:受众在面对信息时会自动权衡投入产出,如果内容复杂度高到值得思考,他们会进入中心路径;
如果信息量不足以激起深度加工,或者注意力被其他刺激分走,就会走外围路径,靠情绪线索、社交背书或权威标签迅速判断。
了解了这个理论,我们就能理解很多APP的营销价值。
比如公众号是最接近中心路径的平台之一。用户点进一篇长文,愿意花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认真读完,表明他们已经在认知上进入深度加工状态。
同样是图文,微博和小红书则是一个外围路径更明显的平台。信息节奏极快,外围线索非常软,主要是社交认同+氛围感渲染。
微博用户更容易被热搜、名人转发、情绪话术、表情包吸引,小红书的社区语境也强调真实、推荐、我试过,这些都是外围线索。
播客两条路径经常叠加使用。因为音频节奏慢、内容结构长,容易激发听众跟随主播逻辑深入思考,是中心路径的好土壤;另一方面,声音本身具有人格和陪伴感,主播语气、语音识别、熟悉感极容易触发外围路径信任。所以播客的说服力往往是双轨叠加的先靠信任打动,再靠内容说服。
其实B站也是这种双线并行的平台。B站与播客几乎肩并肩地占据了营销漏斗的腰部:在用户已经完成被看见但尚未下单的空档,品牌最需要的是把零星好奇转化为持续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叠加信任。
B站靠的是丰富的画面叙事、弹幕共创和二次创作氛围,让用户在视觉冲击和社群互动中逐步认同内容背后的价值。
播客则以长音频、对谈与故事化叙事,为品牌注入陪伴式可信度,用声音建立一种一对一的私密连接。
他俩共同的作用在于把原本分散的注意力黏在品牌身上,为后续搜索与电商场景蓄积转化动能,让购买不再是一次冲动,而是自然水到渠成的决定。
从这个角度看:深度信任用于深耕品牌与受众的长期价值,浅度信任则在快速吸引与短期转化方面更为高效。
三、更像是公关媒介,不是广告媒介
当然,播客虽有建立深度信任的优势,但这一慢媒介无法独立支撑品牌各阶段的不同需求,对品牌营销需求的适配性不高。
孵化期:新品牌需要快速验证概念和市场需求,短视频和社交广告能带来即时反馈,并帮助打造初始声量;播客凭借慢速累积的信任,在这一阶段难以提供足够的流量和用户洞察。
成长期:品牌进入放量期,需借由密集曝光推动销售增长。此时,高频次的短视频投放和信息流广告能够迅速触达海量潜在用户,而播客虽能加深忠诚度,却无法单打独斗解决转化瓶颈。
成熟期:当品牌已有稳定客群和足够认知后,可利用播客深化品牌故事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复购率和口碑声量。此时,播客与其他渠道协同,既可维护老客户,也能催生创新玩法。
简单来讲,播客仅能在品牌策略成熟期发挥最大价值,而非在引爆销量的成长期承担主要作用。它更像是一种长线布局,适合作为品牌声誉和深度链接的辅助工具。
所以我的观点是:播客从营销属性上,更像是一个公关媒介,不是广告媒介。
因为公关媒介的核心作用是塑造品牌形象和讲述品牌故事,与核心受众建立深度情感联系。播客能够很好满足这些需求。
相比之下,广告媒介追求高频曝光和即时响应,擅长制造短期转化,但难以深入触达用户内心层面。
因此,品牌应把播客视为构建声誉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定期连载、深度访谈和幕后揭秘,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品牌理念,而非简单地把它当成效果广告的延伸。
我接触的一些科技和商业播客,他们对接都是公关公司以及企业的公关部门,较少有广告部的合作。但是这其实也限制了播客商业化的发展,相比广告,公关的天花板很低。
一个企业一年的公关费可能比不上市场部做一个大会的预算多。分享一个数据:全球的公关市场规模是100多个亿美元,广告市场的规模今年突破了1万亿美元。
四、一些建议
最后,给一些想要做播客的品牌一些建议吧。
将播客视为信任工程,更适合做长期语境建设。它适合支持品牌的深层战略,如品类教育、品牌理念重塑、B2B信任构建等场景,而不是直接拉动销售的高频渠道。
品牌应摒弃CPC/CPM视角,转而围绕品牌认知沉淀与受众心智建立来评估播客价值。
对于那些愿意陪用户慢慢成长的品牌,播客是天然阵地。
另外,在植入上,我们见惯了在短视频里的植入,但是这不太适合播客。
选题与内容共创才是正法,将合作内容打磨成具有品牌调性的共建栏目或品牌专题。不过这意味着品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门槛更高了。
播客可以当成内容母体,不是传播终点。一档优质播客节目,完全可以作为多平台内容的母素材进行系统拆分与再分发。60分钟访谈可衍生为B站、抖音短视频、小红书图文干货、公众号长文、微博话题金句、知乎专业问答。这种内容生态打法不仅提高ROI,也能最大化播客中沉淀下来的情绪价值与专业洞察。品牌内容团队应把播客纳入内容资产体系,而非单点投放。
所以,播客是不是下一个流量收割机呢?
我认为:它更像一场马拉松。音频、视频、直播的边界不断模糊,平台规则也随时可能重写,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在碎片化的世界里抽出半小时听一段真诚对谈,播客就有存在的意义。(作者:刀客doc)